
政策人才双失
20世纪的美国电影业曾是电影公司时代,黄金时期的米高梅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在1923年的美国电影业危机中,米高梅的前身米特罗电影制片公司虽然亏损严重却还是收购了同样濒于破产的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并费尽周折使一个好莱坞小电影制片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加盟。就这样,米高梅公司在1924年正式成立,一系列神话也由此产生。
米高梅成立的第二年,作为总经理的梅耶就大手笔推出了片长为2小时24分钟的《宾虚》,当时的票价大概是50美分,票房却高达400万美元,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电影。
几年后,米高梅每年要生产影片40到50部,几乎每部电影都挣钱。而米高梅对奥斯卡奖项的全面攻陷使得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只要签约米高梅,就一定能赢奥斯卡。”那是米高梅公司的黄金时期。
上世纪40年代末之前,在梅耶的精心打理下,米高梅一直是好莱坞最大、最有影响的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身的电影公司。米高梅旗下曾聚集了克拉克-盖博、斯宾塞-屈塞、加里-格兰特、琼-克劳馥、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伊丽莎白-泰勒、费雯丽等许多老牌明星。相应的,出产的电影也佳作居多,票房更是盆满钵溢,曾出品《绿野仙踪》、《魂断蓝桥》、《费城故事》、《乱世佳人》(电影版、电视版)、《日瓦戈医生》等佳作。

易斯-梅耶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米高梅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1948年,反托拉斯法波及电影业,制作公司被要求只管制片,不能兼顾发行和影院业务,以此避免垄断。树大招风的米高梅不得不放弃了部分业务,并减产影片,收入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电视的诞生,它分流了大量电影观众。以至于到1957年,米高梅持续了30年盈利的局面被打破。创始人之一路易斯•梅耶的被迫离去,也给米高梅带来运营上的重创。此后,虽然翻拍成名作《宾虚》再创辉煌,但此时的米高梅已经表面风光、内里中空,在随后的10年里连年亏损。
渠道缺失没有靠山

如果“政策”缺失,反托拉斯法案对每一个制片公司都有影响,那么,在同样的大环境背景下,米高梅的没落,现在看来,致命伤应该就是渠道缺失,背后没有靠山,没有传媒集团做后盾,无法打通产业链。米高梅的经济危机显然非一日之寒。探究米高梅的失败,不少人认为归结在了没有传媒集团做后盾的原因上。由于没有任何有线电视频道、电视网络或宽带管道,像米高梅这样的独立制片公司自然处处受制于人。
影视产业一直以来具有“火车头效应”,也就是在电影制作的带动下,发展与影片相关的产业,比如发行DVD、图书出版、玩具和纪念品制造、主题公园等等,以衍生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获得远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