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达志(博客) (成都商报评论员)
11月2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10年《慈善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社会捐赠量稳步增加,达332亿元,增长3.5%。但是蓝皮书也指出,中国与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相比,慈善捐赠规模最少,所占GDP比例最低———仅为0.01%。
这么小的比例确实很羞涩,跟我们的大国形象不符。中国慈善事业成长不畅,如果从体制上找原因的话,恐怕跟我们的公募基金发展在政策上不受重视有相当大的关系。按现行法规的界定,中国的慈善组织被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类,前者是指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后者是指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很明显,要举全民之力推动慈善事业长足发展,就必须大力培育公募基金。
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非公募基金会846家,增速为32%。而同期,公募基金会的增速仅为4%。公募基金发展缓慢,是因为政府对其不持鼓励态度。现在想开办一家公募基金会,获准的可能性非常小,因其门槛太高,仅就原始基金这一项而言,按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得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得低于400万元人民币;但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只需200万元人民币即可注册。
而法规之外的“潜规则”更令人无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是为数不多的民办公募基金会,其获批过程长达10余年,这还得益于三位发起者多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背景。更为人熟知的例子是壹基金。一个多月前,李连杰在央视“面对面”中透露,壹基金计划存在着中断的可能,引发舆论哗然。实际上,壹基金既不是公募基金会,也不是非公募基金会,而只是一个在中国红十字会旗下的“专项计划”。
壹基金的尴尬是李连杰的一块心病。李曾透露,当壹基金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发展署、克林顿基金会等机构合作时,因没有自己的身份,常常陷入尴尬境地。而另外一个同样是挂靠在某公募基金会下的专项基金的负责人沈女士,则对此更有深切感触,她说,专项基金的办事过程异常繁琐,一件事情要盖很多章才能办下来。有鉴于此,李连杰一直想将壹基金转型为名正言顺的公募基金会。
但是谈何容易。据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介绍,今年年初,李连杰曾向部分企业家发出邀请,希望借助企业家的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在壹基金的发展上给予帮助,王石遂接受邀请,成为“公募基金筹备组”召集人。有报道说,壹基金若转型成功,王石或将出任会长。这一背景耐人寻味。很明显,即便像李连杰这样一个全球知名的新加坡籍华人明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目前的体制和政策导向下,也尚无能力顺利拿下公募基金会的牌照。
诚然,公募有一定的道德风险,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政府加强管理,而不能以行政许可的方式限制公募基金的设立,挫伤公民的慈善热情。其实,目前的官办公募基金准垄断格局,并没有消除公募基金的种种风险,有些方面还适得其反。慈善本来就是民间的事,为什么要让满怀慈悲善良之心的“壹基金”们徘徊在公募基金大门之外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