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篓子中放一只螃蟹,它肯定会跑出来。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出得去。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很多行业中的“螃蟹现象”。
在乳业“诽谤门”事件曝光后,蒙牛在道歉声明中还特别提到了“未晚事件”,称经公安机关查实,2003年到2004年间,伊利集团曾花费超过590万元,雇佣公关公司对蒙牛进行攻击。
其实在这场纠纷中谁是谁非、谁是先发挑衅、谁是被迫还击,普通消费者已经不感兴趣去追溯。很多消费者已经形成的共识就是:第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诽谤门”中“深度公关”,必然是两家企业在不断摩擦过招过程中日益加深的积怨与不断丰富的斗争经验才能最终引发这样的事件。
第二,“洪洞县无一个好人”,“诽谤门”给很多消费者的感觉,就是随着牵连的企业越来越多,怎么整个行业“乱成了这样一个黑洞”?试问,在接连的乳业风波之后,有多少消费者因为失望而选择本地品牌?又有多少消费者因为对中国乳业品牌的失望而转而寻求洋品牌?甚至改变饮用牛奶的习惯?
因此,这场“诽谤门”给人们的另外一个警示就是:不仅仅企业需要品牌,行业品牌同样重要,也同样具有含金量。在和竞争对手进行你死我活的“竞底”斗争时,也许正在损害的是整个行业品牌,对手即便如你预期般身败名裂,企业的商业“生态环境”也可能随之恶化。
“此消”才能“彼长”?
这边厢腾讯、360在用户桌面上大打出手,那边厢家电行业为了渠道大战甚至付出血的代价。不只乳品行业,近期发生在各个行业的恶性竞争似乎都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有媒体报道称,有燕京啤酒的业务员“将大量雪花啤酒集中在一起,于烈日下暴晒多日直至啤酒变质后,再送回市场”。
实际上,一旦有这种恶性事件曝光,普通消费者往往采取的是“逃离危墙”的做法,比如传出A企业通过给B企业竞争产品下毒,消息曝光后,消费者不仅对B企业的产品心存疑虑,连A企业的产品也望而却步,“敢给竞争对手下毒,谁知道会不会再来毒害普通消费者?”或者“B企业会不会以同样恶性的方式进行报复?”
于是,这个企业所在的领域很可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印象,大家都不相信还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外,结果是削弱甚至破坏整个行业品牌的含金量。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很多缺乏创新、没有核心技术的行业中产生,企业的增长往往只能靠“此消彼长”地从竞争对手手中争抢份额,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类似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提升产业技术含量,以创新摆脱这样一个梦魇式的怪圈是很多中国企业值得共同思考的问题。
充满尔虞我诈的“低端”形象
以促销、收入数字为驱动,看到有前景的行业就一拥而上,不断抄袭、不断山寨降低产品的附加值,甚至想出种种旁门左道来打击竞争对手,最后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很可能就是一个难以扭转、充满了尔虞我诈的“低端”形象,“一损俱损”的现象也时常在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中出现。
实际上,如果从大范畴来看,“中国制造”也是中国企业的行业品牌,而事实证明,如果不改善中国的商业文化与价值观,中国企业的“行业品牌”也很难得到提升。
在《竞底--中国企业之殇》中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东欧某城市,犹太人在城西、中国人在城东各开了一家修车店,开始的时候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回复该发言
“搞死”对手?搞死的是行业品牌
2 回复:“搞死”对手?搞死的是行业品牌
asd90991392010-11-09 13:15:10 发表
城东的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而犹太人则在修车店旁边开了个餐馆,接下来,更多的中国人在城东开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店主们还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城西还渐渐建起了超市、住宅、学校,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与此同时,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修理。这就是为什么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仅获得个温饱的原因。
看来,如何学习与竞争对手相处,如何改善自身所面临的商业生态,共同呵护自己的行业品牌,是许多中国企业都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其以“搞死”竞争对手为傲,不如以思考如何“搞活”整个行业为荣;与其以一个“独行英雄”的企业形象做注,不如骄傲地说“我不仅来自一个受人尊重的企业,更来自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
回复该发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城西还渐渐建起了超市、住宅、学校,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与此同时,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修理。这就是为什么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仅获得个温饱的原因。
看来,如何学习与竞争对手相处,如何改善自身所面临的商业生态,共同呵护自己的行业品牌,是许多中国企业都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其以“搞死”竞争对手为傲,不如以思考如何“搞活”整个行业为荣;与其以一个“独行英雄”的企业形象做注,不如骄傲地说“我不仅来自一个受人尊重的企业,更来自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