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1月12日亚运开幕式仅有两天的时间,随着运动员、媒体和技术官员们的到来,亚运村里这几天已经变得非常热闹起来。入住亚运村的人增多,除了交通、住宿等方面需要细致准备之外,众人的吃饭问题当然也成为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网易亚运记者近日走访了亚运食物准备及制作等各个环节的相关负责人,请他们“揭秘”,精益求精的亚运美食“背后的故事”。
原材料细致到每一度
在亚运村最主要的有两个就餐区,一个是供应运动员食物的“运动员餐厅”,另外一个则是供应新闻媒体的“媒体餐厅”。运动员餐厅从10月25日开始已经正式开业,和媒体餐厅一样,运动员餐厅也是24小时开放,在这里每天提供800多中菜系,而粤菜的种类多达60到70种;而媒体餐饮区则有1600多个餐位,共分三个区域,分别为自助餐区、西式快餐厅、咖啡吧。2010年11月1日到30日自助餐区运行时间为6时至次日凌晨1时,西式快餐区24小时运行,咖啡吧运行时间为10时至次日凌晨2时,注册媒体、访客凭用餐卡在媒体餐饮区享受付费餐饮服务。那么要保障如此多的人共同用餐,亚运食物供应的工作人员自然十分谨慎。
实际上,从亚运食物原材料的选择工序上,就已经非常严格。萝岗工商分局消保科科长、同时也身兼市工商局临时设立的亚运物流保障部部长的何红告诉记者:“我们的原材料食物为了保证新鲜,在原材料送达之后,我们在保存原料的温度上都有严格把关。比如在测供亚运会食材温度的箱上写了零下18℃,如果检测出来高于这个温度,就不合格,我们会监管企业是否严格按亚运标准退货。”自从9月3日亚运村运动员食物的第一批食材进入广州仓库,何红和她的同事就驻守在这里了,要等到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结束才能“撤退”。
厨房总监揭秘食物数量
食物原材料经过严格的删选和严密的运输之后,被送往广州亚运城,在这里,亚运餐饮的厨房总监道格布.拉德利先生则成为最高“把关人”。
在采访中,道格布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参与过巴塞罗那奥运会、悉尼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餐饮服务,曾经为四位美国总统和六位红衣主教的宴会担任厨师。在介绍起亚运餐饮工作时,道格布先生说:“基本上餐厅是24小时运作的,我们通常是通过EMAIL反馈问题。早餐时会召开厨师大会,也要更新今天用餐者的数量。有很多厨艺学校的学生也参与到工作中,我们会把他们找过来交流经验,一方面为亚运提供合适的餐饮,另外一方面也起到在工作中增长厨艺。”而在晚餐的时候,道格布先生就会召集大家,针对第二天的餐饮流程还有通宵餐饮供应,准备计划,“我们总共有80个主要负责人来参与。”拉德利先生介绍说。
餐饮服务项目厨房总监道格布还透露,厨师们将为运动员准备了20000公斤的海鲜、100000 公斤的肉、约8000公斤干意大利面、超过32000公斤的干米饭、逾200000个鸡蛋、90000条面包、8000头包菜和536000只香蕉。有意思的是,道格布打了个比方:“如果把这些香蕉连起来,可将亚运会马拉松的路线绕2圈还多。”马拉松路程约为42公里。
服务部长:经典菜系保留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