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价上涨一点都不新鲜了,明天早上的菜市场,青菜的价格或许又要高于今天。物价,是一只虫子,正蚕食着经年累月上涨不多的薪水。
这一年来,已让每一位普通民众感受到了物价的压力,舆论分析的各种原因喧嚣纸上,管控的措施出台了一次又一次。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每一波的议论和管控之后,是新一波物价上涨的开始。
这种轮番滚动的物价上涨,正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据悉,有多位政策建言者已上书,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意图十年内居民收入翻一倍。可是,民众所看到的却是物价正在向倍增的道路上迈进,许多商品的价格已经在一年内完成了倍增。长此以往,如果管控不力,“支出倍增”将迅速抵消“收入倍增”带来的幸福感。
本组报道来自民间,他们生活的琐碎,正是繁重物价压力下的普通民众生活写照。
成都 菜奴省钱攻略
成都。在红星路某公司工作的郭小姐昨天更改了自己的msn签名:这么涨下去,“糖高宗”要成“糖玄宗”了!她发现,一个月以来的白糖涨价已经影响到了她爱吃甜食的喜好,她喜欢吃的米花糖已从上个月7元/斤涨到了8元/斤。
刚成“房奴”,又跨入“菜奴”
因为平时有记账的习惯,今年9月底,她把记了3年的账本翻了出来,对照着一看,愣是把自己吓了一跳———伙食费这一栏,2008年1-9月的支出是4663元,2009年涨到了5840元,而到了今年这项开支已经7300多元了“涨幅超过25%。”
于是,棉布、卫生纸、奶粉、糖和食用油,不断传出涨价消息的生活必需品,让精明的省钱达人们果断出手。这些囤积生活用品的达人被形象地称为:囤囤族。不少囤囤族能将一些可存放的物品买够一两年的用量。
一些有趣的省钱个案开始受到追捧。近日,一份“菜奴省钱攻略”走红成都,许多80后称,当了“房奴”、“卡奴”后,如今遭遇蔬菜涨价,又成了“菜奴”。
原本,这是一名成都女孩将自己省钱买菜的经验发到了网上,本想跟大家分享生活心得,结果帖子里的“买菜省钱36计”立刻引来了全国各地网友的热烈追捧,被网友们称为“最行之有效的买菜宝典”。
“菜奴省钱攻略”发布者刘小姐,刚刚成为“房奴”的她,又跨入了“菜奴”的行列。“不愿参加同事的饭局,宁愿顶着烈日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饭。基本保证一菜一汤,有时间会自己煲汤……”。她说,“平均一天下来,5元钱左右……”“‘房奴’压垮我脆弱的嵴背,‘菜奴’成为我应付‘房奴’的省钱之道。”
她同时列举了诸多买菜招数,如“避开早高峰,改早上买菜为晚上买菜”的建议,被称为“人气最火爆的方法”。
“菜奴省钱攻略”一出,立刻有网友从该攻略衍生出林林总总的其他招数,比如“瞄准男摊主,一般不会斤斤计较”等等。还有人提出了更绝的观点———“多看天气预报,明天下雨,今天就多买菜,不会错的。”
此外,大概是受到游戏“种菜偷菜”的影响,有人颇有创意地提出———DIY种菜。“我在花盆里种了几棵葱,用的时候拔一棵。”
此前,中国经济在2004年和2008年,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物价上涨局面,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分别达到3.9%和5.9%,均高于当前的统计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放开一般商品的价格管制以来,在物价上涨最为猛烈的1994年,当年物价同比上涨了近四分之一,家庭突击囤积米面油盐酱醋茶,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