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胡建波
人物介绍: 胡建波生于1963年10月,民盟,研究生,教授,现任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兼校长,四川天一学院董事长。
网易教育论坛供稿:几天前,有学生在我博客上留言:“请问院长,是不是只要修完学分就可以毕业了?我很想早点毕业!”对着电脑屏幕,老胡一下子有些懵,不知道该如何回复是好。
看到欧亚有这样想自主安排学业的学生,老胡甚感欣慰,但学校目前的教学制度却无法满足他的愿望。想到学生那失望的眼神,作为院长,难免有些沮丧,更何况老胡还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很客户导向的院长。
实际上提前毕业只是一种情况,还有的学生想延迟毕业。这两种实际需求的实现,背后都需要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作为制度保障。
学分制对于大学生而言那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在灵活的学制下,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也可以在非全日制学习中完成学业;可以多选一些课程提前修满学分从而提前毕业,也可以选择轻松一些的学习方式,少选一些课,多上几年学,延长或推迟毕业。此外,过去那些因为经济原因而中途辍学的贫困生,在弹性学制下也可以中止学习去打工挣取学费,然后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甚至也可以提前就业,半工半读。
所以,弹性学制能够增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和安排学习生活的自主空间。它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全方位的教育需求,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一个好的大学教育过程本就应该适应学生的各种特点,提高学生的选择性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调整、选择学科专业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过程主动的参与者。
在国外,学生进入高校后,有不少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可以依赖学分制和选课平台自主地选择学科、选择课程、选择老师、甚至选择学习时间。而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也特别多,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自由度。
同样,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也是西方国家能够办出发达高职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例如,实行“双元制”的德国,每一类职业学校都并非一种学制,同一专业学制有两年、三年、三年半的。新西兰的职业学校学制也是长短不一,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情况,职校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往往按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一般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
然而,这样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大学却很难得到实施。据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博士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就已经开始了对学分制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如果拿到足够的学分,理论上就可以提前毕业。但实际上,目前国内很少有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
我们欧亚学院的情况也很类似,在“以学生满意为本”的办学理念下,倡导学分制已经好几年了,但总是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老胡认为跟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跟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制度有关。中国的大学多由政府举办,在集中控制、纵向分级领导和行政计划的体制下,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未得到落实,从招生到专业设置均由制度说了算,与学分制直接相关的教学管理权自然也是缺失的,所以大学在学籍授予、学分制收费方式和标准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空间,与之相关的“课程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等问题也要被基于传统的评估标准所约束,根据学生和市场需求进行快速更新的风险很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