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网易教育独家整合。
编者按:一份《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让海归就业问题又提到了大众的关注日程,“50万元成本”,“三千月薪”,“就业搁浅”……一个个刺眼的标题见诸报端、网络。大众对留学价值的怀疑,对海归贬低评价比比皆是。如是所说,留学还有何竞争力?海归就业现象的症结在哪里?
现状——不要迷恋海归,谁说海归就高薪?
留学回来就等于身上镀了一层金?海归就等于高薪?如果你因为这一点选择出国留学,那就难免陷入误区。
【调查】一项海归就业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海归中,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在3000-5000元之间,所占比例最高。
原因——海归收入降低造成心理落差
1.海归被“神圣化”
海归,不知什么时候成了精英的代名词,有过留学经历就得让人高看一眼。以前,确实如此。但随着留学的大众化,留学不再是精英的专利,海归也不再能和精英等同。
【案例】有位从澳大利亚财务硕士毕业的“海归”,来面试我们英语客服的岗位。起先,她流利的自我介绍让我对她感觉很不错。可一旦进入问答题,她犹犹豫豫,左顾右盼,最后低着头来一句:“MyEnglishisnotsogood。”(我的英语不太好)。我当场滴汗——原来她刚才的自我介绍是背诵了N次之后的结果。问她在国外如何学习和生活的?原来她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和中国同学在一起,用英语口语的时间少得可怜。
2.海归自身定位不准
海归留学回来不自觉就往自己身上套了一层光环。想起留学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投入,不找个月薪上万的工作怎么上算?殊不知,就业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个人能力和从业经验才决定就业层次。
【案例】刘倩已在海外完成本科学历,回国后想应聘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高级销售代表职位。然而,她在海外的工作经验为零,且从谈吐和个人作品看,招聘企业认为她的能力一般。她期望拥有月薪7000元左右的稳定工作,而不是“底薪+提成”的“不稳定”的薪酬结构待遇,同时希望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无需加班。最终她应聘落选了,而与其一起应聘、具备两年工作经验的商贸英语专业的小王却得到了工作机会。
3.留学缺乏合理规划
以往,海归就业向商科领域一窝蜂,这和当初留学时选择的专业有很大关系。由于商科在英、美等国都是热门专业,很多学生在留学时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发展,一味选择这样的专业。到后导致就业时扎堆。
【案例】1999年,没考上高中的张辉被父母送到加拿大留学。由于年纪小、思乡心切,又缺少父母的管束,张辉常和来自国内的小留学生们在一起吃喝玩乐无心向学。后来,张辉勉强申请到加拿大一所三流大学,对专业没什么想法,便跟风报选了国际贸易专业。由于长期生活在华人圈,英语不过关,又没有考取相应的资质证书,尽管在国外待了7年,花费了200多万元,在那里却难找工作,不得不选择回国,就业后,发现海归不再是香饽饽了。
改观——“理性”还是屈从于现实?
一项对海归就业的调查显示:对月薪要求在3000-5000的海归居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60.32%的海归在出国前没有工作经验,说明海归的就业薪资要求趋于理性。
【案例】高燕和胡明本科及硕士均就读于朴茨茅斯大学,学习的分别是经济与物流专业,两位毕业生将应聘单位的首选分别定位于银行和外企。涉及比较敏感的待遇问题,胡明表示目前将以进入企业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月薪3000元也完全可以接受。高燕更是直言不讳:“如果是我非常想去的企业,一个月给2000元我也不在乎。”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