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31589万吨”铁精粉总量,中储河北物流再次有口难辩,只得认栽。
有人告诉你,月初卖给你2000万的东西,月底原封不动买回来,再白给你60万。这种好事你干不干?
这种听起来似乎老掉牙的商业诈骗故事,原本是银企之间常见的质押融资类型,目的是为企业获取资金。不过,如果换作两家企业之间来操作,就是违规,风险便不可预测。
央企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旗下全资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河北物流中心(下称“中储河北物流”),两年前忍不住诱惑尝了一下鲜。前6单2.4亿元进出都没出事,每单顺利拿到60万元,但到第7单,对方付钱不顺,剧情至此展开,双方上演了一场商业“无间道”。
变故在于,中储河北物流为拿到第6单的2000万元回款,为第7单开具了2000万元的空头支票。对方民企河北金鲲公司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诈骗,无果后又诉至法院,河北高院终审判决:双方交易真实存在,判令中储河北物流归还本息2300万元。目前,该款已被强制执行到位。
然而,噩梦远未就此结束,今年7月,河北金鲲以“2000万元票据款不足支付全部货款”为由,发起第二轮诉讼。10月18日,石家庄中院判决中储河北物流退还金鲲公司19489吨铁精粉(价值2900万元)。
虽然,中储河北物流总经理张堪勇一再坚称,这只是一个“以融资为目的,被设计成交易关系”的贸易融资模式,对方利用司法诉讼“敲诈”国企。但在一系列“证据”面前,中储节节败退,成为“弄巧成拙”的生动写照。
现实是,为了区区60万元,导致5200万元央企国有资产将流失殆尽,且钱货两空。
10月底,国资委法制局副局长张华亲赴河北省与相关部门磋商,并致“紧急知会函”到最高院,但收效甚微。
对此,河北银监局一位谙熟此案的官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种为牟利规避金融监管的做法是咎由自取,在市场中较为普遍,应以此为殷鉴”。
央企“暗算”民企始末
张堪勇现在肠子都悔青了,但已于事无补。
“早知会捅这么大篓子,当初就不该操作”,11月5日,中储河北物流总经理张堪勇面对时代周报记者,一脸苦相。
张于2008年底担任中储河北物流总经理,之前是负责业务的副总。正是在他手上,完成了这笔看来无法抗拒的好生意。
时代周报记者查证,2008年初,通过华夏银行石家庄支行行长赵薇介绍,中储河北物流与河北金鲲公司女老板曹连英开始做“生意”。双方合同约定,每月初金鲲公司出售2000万元的铁精粉给中储河北物流,月底再由另一家名为奇石麟的公司加价3%买回,中储河北物流赚得60万元。交存货地点,在河北邯郸黄粱梦货场。
而事实上,金鲲和奇石麟均为曹连英和李永平夫妻持股100%和90%的私企,两公司的法人和实际控制人均为曹连英,曹通过自己掌控的两家公司向中储一卖一买铁精粉,实为获得2000万元流动现金。
显然,这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名为“贸易”实为“融资”的套路。之前双方的6笔合作顺风顺水,中储河北物流在月头付出2000万元从金鲲手中买回铁精粉,月底又从奇石麟收回2000万元货款和60万元价差。
但人算不如天算,麻烦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而降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