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钱囤物
怕的不是短缺,只为减少损失
今对于“海囤族”来说,只要是市面上有得卖的东西,就没有什么不能囤的。无论是米、面、油、菜等生活必需品,还是电费、燃气费等日常开销,甚至就连一卷卫生纸,都能够成为他们囤积的目标。在外人看来,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折腾。甚至有人说,“海囤”更像是一种强迫症和自我催眠。
张新(35岁,最高囤积纪录是1500立方米的天然气):
我家用的是天然气自采暖,听说天然气价格要上调,前不久我就买了1500个字充进了表里,加上原有的表底数,总共是1631个字。按理说囤了这么多,都够用整整一年的了,可是直到昨天我才惊觉,自己实在是太保守了。
昨晚,燃气公司工作人员来我们小区查表,签字确认的时候,我无意中瞟了一眼,发现我们家居然是囤得最少的。同一层楼的邻居里,有囤2700多个字的,还有囤3600多个字的,工作人员在确认了我的购气卡余额为零后说,“还有比3600这个囤得更多的”。
就因为天然气囤得太少,我爸一直埋怨我。他算了一笔账:以现在的天然气价格计算,每囤1500个字的开销是3075元,如果将来每立方米的天然气价格上涨0.23元,就意味着能节省345元。“压那么多钱干吗?”我本来还不以为然,可是,老爸接下来的话让我立马决定明天再跑趟银行:“投入3075元就能赚345元,收益率都超10%了,比银行利率高多了!”
批注
周孝正(知名社会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今天(指11月9日)报纸上刚刚报道的一个信息,目前本市蔬菜价格比去年同期上升50.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面对这样的现实,老百姓只能算自己的小账,不可能考虑到全局的问题。他的想法很简单,就算他个人不买,物价也要涨,所以不如赶紧多囤点儿。有人说这些囤货行为主要是心理反应,我觉得已经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了。很多年以前老百姓也囤东西,和现在一样囤的也都是生活用品,可是目的却截然不同。这些东西其实并不匮乏,将来也不会买不到,现在囤货不是为了像当年那样避免物资短缺,而是为了尽量减少可以预期的经济损失。
以钱囤债
还的不是月供,而是安全感
不久前的加息行为,使得不少贷款购房者在是否提前还贷的问题上颇为困扰:提前还上能够避免加息带来的月供压力,如果今后再加息可就值了;可是在通胀影响下,货币购买力在下降,月供压力不是也会随之减轻吗?左右为难之下,一些人还是选择了另类的“海囤”。
周大宝(31岁,刚刚囤了10万元提前还贷):
我每个月背着4300多元的月供,自从银行加息,我妈就一直唠叨,非逼着我提前还了10万元贷款。银行的工作人员给我算了个数:加息后,我的月供要上涨100多元,可是因为提前还贷,就降到了3700多元。就因为这600元的落差,我妈觉得她可英明了。
我是一家银行的金卡客户,我的理财经理听说我提前还贷之后,对我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他建议我说,还不如拿这10万元去买一些短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足以冲抵加息带来的月供压力。我跟他说我挺知足的,为了凑这10万元,我妈差点儿没把几只赚着钱的基金也一并赎回来,幸亏被我及时叫停了。
我妈退休前做过财会工作,这笔账她也并不是算不清。我也跟她深入沟通过,也理解她的想法。虽说现在通货膨胀率高,但是银行利率也在攀升,涨来涨去,谁能说看得那么长远?好歹眼前还贷压力减轻了一些。说白了,她不在乎这笔钱还得值不值,她只是想能够得到一种看得见的安全感。
批注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