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 (成都商报评论员)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表示,估计今年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要比3%稍微高出一点,这是发改委官员今年以来首次表态,称全年CPI可能高于3%;与此同时,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也表示,央行一直对通胀风险保持警惕,不会放任通胀加剧。
与前两天某部门专家所谓“是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的声音不同,通胀的来临显然已经引起官方足够重视。毕竟,通胀的恶果最终将由民众来承受,并体现在他们油盐酱醋的生活成本里。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如今的通货膨胀,正是由民众来为在过去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买单。简单来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每年大量商品净出口,但是生产这些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需要央行发放10多万亿的人民币。这部分“多”出来的货币,就成为“囤”在国内的购买力,当它们最终参与追逐国内减少的商品劳务,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也就是说,在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GDP以世界瞩目的速度高歌猛进,最终却要省吃俭用的民众来承担通胀的风险。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而要修正广义货币占到年度GDP近200%的货币政策,恐怕亦需时日。在这样的通胀背景之下,还富于民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而不应该只是纸面上的口号。
还富于民,首先意味着重新“切分蛋糕”,即要让民众的钱包能迅速鼓起来。这是抵消通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不错,中国经济实现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但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向政府倾斜,而不是向居民倾斜,财政收入增速远超GDP;国民财富的积累速度,也大大落后于国有部门。越来越多的钱,在政府、垄断国企和民众之间分配是失衡的。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实施大力减税,或者像一些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将国有资产逐步分配给国民,都是让民众更“有财”以应对通胀的立竿见影的方式。毕竟,民众为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付出了代价,理应得到补偿。
还富于民,更重要的是继续“做大蛋糕”,即要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让民众的创富源泉充分涌流并从中获益。这是应对通胀的长远之计。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在超额货币政策之下,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而没有引发恶性通胀,最大秘密就在于货币化的过程如影随形,即不断有非货币化的资产转化为货币化的资产,从而“吃掉”了更多的货币。用经济学家周其仁(博客)的说法,就是“水多了加面”———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而目前我国很多领域,市场化的潜力还大有可为。如此,国民财富的蛋糕将越做越大,并能化通胀于无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