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GDP为1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上半年CPI同比增长2.6%,6月单月同比增长2.9%。如何解读这些数据?证券时报网采访了五矿证券研究所所长刘德忠。
刘德忠表示,GDP增速略微好于预期,显示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继续恢复增长。上半年CPI同比增长2.6%,尤其是6月CPI单月同比增长2.9%,CPI增速在六月份就转头向下,超出市场预期,在人民币汇改迈出坚实一步的同时,CPI开始回落,进一步舒缓了国内的通胀压力,下半年加息的可能性大大减少。6月份我国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记录,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当月贸易顺差为200.3亿美元,同比主要是受到去年同期基数过低的影响,增长140.17%,增幅巨大。
刘德忠认为,数个宏观经济先行指标走弱。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用电量同比增速14.14%,创下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新低,其中重工业用电增速环比下降8.89%。从国家4月份开始主动调控来看,用电量从超高速增长放缓是理性回归,政府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初见成效。但发电量增速的放缓,与前期公布的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走势一致,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有放缓趋势,符合市场对下半年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预期,但这种下滑主要是基于去年的数据先低后高而已。他表示,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下半年经济放缓成为必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反而将会出现适度调整或松动,从而形成全年经济增长前高后低,宏观调控政策则形成前紧后松的局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