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对比
马德伦:货币超发论不科学,不会放任通胀
周望军:货币发行过量等四种因素导致物价上涨过快,这在全世界普遍存在
货币超发近43万亿元将引致高通胀?对此说法,央行官员9日明确表态称“中国货币超发论不科学”,否认会因此引致高通胀,并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货膨胀”。有趣的是,10日,就在央行官员话音刚落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却明确表示:货币发行过量等四种因素导致物价上涨过快,但他也强调“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言下之意并非中国独有。
一时间,关于“中国央行是否超发货币、是否因货币发行过多而引致通胀”的问题,成为上至国家官员,下至学者、分析人士热议的话题。
货币超发近43万亿引通胀?
最早引发争议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比差多出将近42.774万亿元!
这样的比差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由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的货币已严重超发,这也是推高今年物价、引发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央行官员否认了这一说法。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在11月9日出席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时表示:“当前一些人采用M2减去GDP的方法来计算,认为中国的货币超发,会出现高通胀,这种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货币增发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他认为,货币增发既是经济本身的需求,也有货币周转速度的影响。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有总的调控目标,不会放任通货膨胀,会密切关注热钱流入等,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
不过,就在昨天,发改委官员周望军谈及物价上涨的第一个原因时,便提到了“货币发行过量”。
“但要留意的是,央行官员的表达其实很微妙。”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官员的说法是“否认会引发高通胀,并称采用M2减GDP的计算方法不科学”,但并未谈货币到底是不是超发了,只说“货币增发不可避免”,“这是否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超发引起温和通胀是在可允许的范围呢?”
多位专家认为“货币多了”
尽管央行官员对“货币超发说”进行了否认,但专家们的观点却似乎一致偏向于“货币超发”。
作为前任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她还对央行提出了批评:“过去那么多年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存在央行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调控技术需逐渐成熟。另一方面,我国的央行操作独立性还有待提高。”尽管她认为过去30年相当超量的货币都被新增商品(资源、土地等等)的市场化吸纳,但仍然无法接受目前央行实行的超高的货币供给是“理所应当”、是“合理”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