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行善”有乌托邦式的憧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于是江苏黄埔再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的出现,多少让人有些尴尬:他创立企业13年来持续以巨额财富“善利万物”,但也偏执地抱着“中国首善”这块名牌不肯撒手: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这个称号。
他的“高调”,常常超越普通人的想象力:用3300万人民币垒成一堵墙,号召各大媒体合影留念后发放至新疆、四川等各大灾区;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中国慈善行”还未拉开序幕,他已经公开致信两位表达“裸捐”的决心,还号召数位企业家共同来凑这份“见面礼”;把钱都交给慈善机构让他“心里闷得慌”,到现场面对面地发钱、救援、被感激让他快乐无比,甚至一周数次在梦中笑醒⋯⋯
——就像杨澜听说他“小时候用暑假打工的钱帮隔壁小喜子交了学费,要用唾沫把老师发的小红花贴在脸上,再各个教室跑一圈”的段子后会掩嘴大乐一样,我们已经太习惯“低调谨慎”诸如此类的生存法则,甚至本末倒置了:小喜子上学要紧,还是打压贴小红花的张扬劲儿更重要?如果小喜子们都能上学,张扬又何妨?
大智若愚,行善若“娱”,以此网罗更多的注意、模仿、争议,从而推动慈善进程,未尝不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幸事。
也许,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的江湖,陈光标注定成不了老子所吟诵的“上善之水”,但他的“水”哲学,自有食人间烟火的高明之处:“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BM=BIZMODEC=陈光标
“裸捐”始末:捐的是理念
BM:将自己的“裸捐”作为巴菲特和盖茨慈善之行的见面礼,引发了哪些你意料中与意料外的状况?
C:这个想法我早就有,但没预料到会造成这么大影响。可能无形中给中国的富豪们施加一定压力,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会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和财富的意义,才会去行动。
BM:但也有些知名企业家认为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承担社会责任。
C:他们认为把企业做好,解决就业,这就是社会责任。但这是理由和借口,每年从企业净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润是不会影响企业发展的。
BM:你为什么要“裸捐”?很多人对这件事心存质疑。
C:小学三年级我就用自己暑假挣的钱帮隔壁小朋友交学费,老师的表扬、同学妈妈的感激给我很大鼓舞,现在不过是放大了——我还是我,只是钱更多而已,而我所有的钱来自于阳光下。
虽然我已捐了13亿多,但我不认为这很重要,这和普通老百姓捐10块钱没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裸捐”?活在人们的尊重中对我来说很重要,这比孤独地在巨富中死去幸福多了。我还认识一位福建老板,去世前儿媳妇也不愿看望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分家产,这是富二代儿媳给我的震撼,对比我自己,从懂事以来我就需要帮父母偿还几块钱、几块钱的债,反而走到了今天,所以,应该给孩子留什么,不留什么,我想得很清楚了。
BM:慈善晚宴前,你准备与盖茨、巴菲特聊天的三个话题,聊得怎么样?
C:对,首先我准备请盖茨和巴菲特推荐我去美国最好的慈善学校学习,我希望能就如何更好地完善中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法制化、制度化,上台阶,上水平做些努力;其次希望明年由我牵头带部分中国慈善家到美国设宴,争取建立一个世界富豪慈善体系,每年延续,把慈善做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这两个他们都说好。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