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 (成都商报评论员)
在国家发改委首次表态“全年CPI可能高于3%”之后,国家统计局用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个说法———10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为4.4%,而央行也当机立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剑指通胀。
在承认通胀以及重视通胀这个问题上,发改委、统计局和央行显然已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毕竟纸里包不住火,何况火烧眉毛了;然而,在通胀的根源问题上,三部门却未必取得相同口径,乃至于打起嘴仗。
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表示,并不认同中国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通胀的说法;但话音未落,国家发改委一官员就指出,货币超发等四大原因致物价上涨过快;而国家统计局则换了一种“流动性充足”的温柔说法,作为通胀原因之一。
从部门利益出发,三部门对通胀根源的不同说法,并不难理解。三部门之间公开的龃龉,在某种程度上也并非坏事,至少比三部门铁板一块更有利于公共利益。但是,三部门掐架,能否掐出通胀的真相,这才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至少在对通胀根源有了准确认识之后,可以对症下药,让政策举措取得良好效果。
归根结底,通胀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句至理名言。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化改革和资源货币化过程中,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GDP增长当然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无疑会带来通胀。这种货币超发与通胀之间的必然联系,已为无数的历史经验所验证。
如果对通胀根源的认识,不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必然带来对通胀真实程度的误判。比如,国家统计局就否认中国进入“全面通胀”,认为目前还是“结构主导型的价格上涨”,并称社科院学者“中国CPI被人为调整,5年间被低估7%”的结论是“主观推断”。其实,通胀就是通胀,无所谓“全面”或“结构性”通胀。“结构性通胀”本身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因为市场里商品的价格,总是有的升得快,有的升得慢,有的不升甚至还降。世界上没有一种通胀,是所有商品的价格都齐刷刷以同一幅度上涨的。你说某些商品的成本增加、产量减少带来通胀,但如果货币总量没超发,必然导致其他某些产品价格下跌,令总体物价保持稳定。
如果作为衡量通胀重要指标的CPI指数已经发出警告,还拘泥于“结构”显然是缘木求鱼。而真实的CPI,也就是通胀程度本身,也需要从货币根源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