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二次充电电池,到制造IT产品,再到制造汽车,直至目前的太阳能战略,比亚迪的每次跃迁都让人捏了一把汗。从一个普通的电池研究员,到用“人+夹具=机器手”实现半自动化生产,再到完全复制手机销售模式进入汽车行业,王传福总是出人意料地与众不同。

极速扩张
比亚迪2010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46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净利润24.21亿元,同比增长106%。从2007年起,比亚迪每年的销量都实现翻番的增长。15年间,公司已经涉足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从创业初期的20多人,发展到20万名员工,从外租厂房到拥有11大工业园区。王传福的“梦想”看起来越来越宏大,现在不只是有电动车梦想,还有储能电站、太阳能计划等共计三大梦想。
17年前王传福还只是电池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专家而已。1993年,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委派到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的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看到日本宣布放弃镍铬电池的生产,他立即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1995年,王传福迈出了从研究专家到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步,在深圳注册成立比亚迪公司。随后,巨大的手机电池需求,让比亚迪在充电电池领域打败索尼、三洋而得以快速崛起。至今,比亚迪仍在二次充电电池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王传福有个信念:“我不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会做不到。”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即使是由电池技术专家合情合理地转做电池制造,王传福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那时候镍镉电池自动化生产线至少需要上千万元的投入,而比亚迪的全部资金只有250万元,银行是不可能给这样一个企业贷款的。王传福没有害怕,没有资金就靠人。他和一同创业的几位朋友通宵达旦地查资料、做设计、写流程,愣是设计成了一条由100多道工序组成的人工生产线。现在颇为著名的比亚迪“夹具”,就是在那时设计成功的。“夹具”即在放螺丝的位置设计一个洞,人手只要把螺丝放进洞里就不会歪。人工生产线必然带来成本的大幅降低,据百富勤当时的报告称,三洋每块锂电池的生产成本高达4.9美元,而比亚迪的成本只需1.3美元。
有人称,比亚迪完全是“山寨式”制造。王传福实际上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他常说,“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比亚迪从成立开始,就懂得如何规避专利。所以,状告比亚迪的三洋、索尼及其后来的富士康,最后都以败诉告终。
这种“山寨式”制造,迅速带领比亚迪扩张到汽车、手机及其他IT产品的制造领域。2003年比亚迪通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动用2.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