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陈光标的名片更像一张微型的奖状,正面用红色楷体字印着他的荣誉头衔——它们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CCTV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中国最具号召力慈善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十大优秀志愿者,这也意味着他的行为得到了中央级政府的肯定。“中国首善”出现在他名字下方——这是前年获得的一个称号,现在不少媒体也这样称唿他。这种名片在他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公寓里有了几大盒。
9月4日,陈光标宣布“裸捐”——前一天他和比尔。盖茨通了电话,得知有不少中国企业家拒绝参加巴菲特与比尔。盖茨两位美国富豪9月30日在北京举办的慈善晚宴,也有企业家怀疑两位美国富豪搞晚宴是来“劝捐”。陈光标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到凌晨两三点还难以入眠,于是提出“裸捐”,即在死后将所有个人财富捐赠给社会。据他自己说,在2007年他就公开表示死后捐出个人财富的95%.因为高调做慈善,陈光标成了明星。媒体的采访从来没有间断,尽管不停地重复说过无数次的话,他依旧感到满足,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带动更多的中国富人从事慈善事业。他还是各类报告会上的座上宾,用更直接的方式传播他的慈善经历,宣扬他的慈善理念。
于是后来有了那张著名的照片。在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分行会议厅里,陈光标与一堵由百元人民币钞票砌成的“墙”合影,这一举动最好地诠释了高调一词,当然也是他的标志性慈善方式的步骤之一。陈光标随后让人把总额3300万元的“钱墙”拆散分别装入八万个红包,再亲自带队去那些经过他“调研”的贫困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新疆和西藏等地,把红包交给贫困人员。
亲力亲为,是陈氏慈善的法则。
豪捐与大布施陈光标靠坐在中式古典风格的座椅上,背对落地窗,秋天温和的阳光打在他身上,凸显了他的困倦。他说自己凌晨3点才睡,前一天晚上和北京的工人聚餐,回来后又看了一遍了采访提纲。他最近有点忙,其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从北京城建集团手里拿到了拆除被烧毁的央视新大楼副楼的工程,目前外部钢架结构的拆除正在进行。
客厅兼做荣誉陈列室,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荣誉证书和去年他与比尔。盖茨的合影。桌上有几张刚冲洗出的相片,是陈的大儿子同巴菲特在一起。房间里最多的是包括中国最重要的官方报纸《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种报纸和杂志——这所房子的主人是里面某篇报道的主角,当然,是非常正面的。
陈的讲述从宏大叙事开始,或许是时代留在这个中年男人身上的印记。“我们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手上掌握了一批财富到底用来干什么?中国还有很多贫苦人口。小平同志也说要先富带动后富。所以我要做慈善。”
紧接着,陈光标回忆了少年时期的经历,他觉得那是他如今做慈善的种子。
1978年,上小学三年级的陈光标在暑假期间卖凉水给路人解渴——给1分钱随便喝——赚到了4块钱。开学的时候帮助隔壁交不起学费的伙伴支付了1块8毛的学费。此后他陆续利用闲暇时间捡废品卖钱,帮没鞋穿的同学买过鞋。
他说做慈善受了母亲的影响。“我看到母亲把弟弟放在床上哭,抱别人家的孩子喂奶。看到要饭的人,会让他一起吃午饭。看到雷雨要来了,我母亲去别人场上抢麦子。”
陈光标的“个人当代慈善史”是从1998年开始的,那年他靠出售一种家用CT机赚到20万,他捐出3万救助安徽省一位患重病的女孩。1999年他赚了60万,用了28万给村里修了一条4.8公里的路。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