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开幕。
这是又一个需要特别纪念的日子。尽管上海世博会震撼世人的意味尚未消散,北京奥运会振奋国人的呐喊还在耳边。可广州亚运,依然瞩目,同样经典。
从1990的北京亚运到2010的广州亚运,整整20年,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巨变。20年前,6岁的陈一冰刚刚开始练体操,如今他成了中国体操男队的队长;20年前,比赛结束到发布成绩公报需15分钟,如今用时已不到10秒;20年前的竞赛项目27个、金牌块数313,现今分别达到42、473……
而情形改变最大的,是国家的命运。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盛会。既没经验,又缺金钱,在“节俭办亚运”的同时向社会公开募捐成了必选。记得江苏建湖县湖中小学学生颜海霞将1.6元压岁钱寄给了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成为向亚运会捐赠的第一人。当年,财政支持,加上个人解囊、明星义演、企业资助以及海外捐献,将北京和中国挺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点。
而今的广州亚运会,让我们感觉到的是天更高、地更宽。重回中国的亚运会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要一分捐款。尽管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广州亚组委还是用争取到的独立的市场开发权,大大拓展了中小企业赞助商的市场空间,创下了历届亚运会市场开发成果之最。更深刻的经济背景是,今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仅广州去年的GDP就超9000亿元,而20年前的北京GDP仅有500亿元。
当年办亚运是举全国之力,我们熟知的是熊猫“盼盼”和亚运会徽上的长城图案,这是国家形象的展现。如今办亚运是举重若轻,广州亚运突出的是岭南风格和寓意“吉祥如意乐洋洋”的五只羊,这是地域特色的彰显。如果说北京亚运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破冰前行的身姿,那么广州亚运会则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有相当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大国缩影。
全面展现大国形象的,除了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大国观念、成熟心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丰获金牌时我们狂喜过,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时大家也垂丧过。成王败寇,“唯金牌论”,大国荣辱等思想观念曾一度主导着我们对体育比赛的评判。但当我们在1990年的亚运、1992年的奥运表现非凡且之后多年不断取得骄绩的时候,国人不再单纯地把比赛作为奖牌角逐的舞台,而是真正作为增进友谊、惠及民生的平台。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