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K·罗琳(资料图)
大洋网-广州日报11月17日报道 生于1980年的魔幻小说男主角“哈利·波特”今年30岁了,在J·K·罗琳笔下诞生之初,他绝对不会料到自己变得这么红,如同华纳公司在开拍《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之前猜不到它将会有多成功一样。《哈利·波特》前6部电影在全球收获超过54亿美元票房,把22集的007系列电影总票房、6集《星球大战》电影总票房远远抛在后面。成功不是魔法杖一挥就能带来。分析《哈利·波特》是如何靠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出无穷品牌威力,无疑会为靠《功夫之王》等合拍片来为自家海外票房充数的中国电影带来样本的意义。
【成就】
史上第一卖座系列电影
后天,《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在全世界再次铺开攻势,推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这部终结篇大作。在007系列电影因东家破产而“落难”的今天,《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显得分外给力:有预测者称,这部电影在中国内地票房将突破2亿元人民币;据称,J·K·罗琳靠“哈利·波特”光在中国就挣了955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而上述两个数字,只是占“哈利·波特”在全世界挣到的金钱总额的九牛一毛。
除了《阿凡达》、《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巨作之外,全球票房十强影片剩下的都是《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这样的系列电影,凡是取得巨大成功的影片,无疑部分原因都在于它们的规模效应。
上映十载以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并不是每一集都被影评人大唱赞歌,也有过褒贬不一的争议,相反,观众的热情却从来未减。如果算一个平均数,在北美地区,《哈利·波特》此前6集在上映第一个周末就能拿下9000万美元,并保持着首映周末“最卖座系列”纪录。随着去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全球上映,《哈利·波特》系列冲刺至“历史上第一卖座的系列电影”的宝座,把累计50亿美元票房的007系列电影抛在了身后。
【节约】
规模经济大省成本
该系列电影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太幸运了,一开局就拿下3亿美元的票房。之后,在数年间,所有续集的票房都没能突破这个数字。但近年有迹象表明,观众对哈利·波特的热情重新高涨:2009年上映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北美票房再次突破3亿美元。
在这样的持续效应之下,将一部原著分拆开来拍摄,无疑赚钱更多。虽然引起过粉丝的争议,但该系列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还是被分拆成上下两部完整格局的电影来摄制。制片方对此决定的解释是“打破常规思维格局”。目前,《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下两集将分别在今年11月19日和明年7月15日上映。
规模经济也为剧组省下不少成本。比如最新一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哈利·波特在避难过程中回到格里莫广场12号、凤凰社的总部,剧组根本不用重新设计这个场景,只需把第5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出现过的这个场景重新布置得陈旧一些而已。当然,还有魔法学校的布景也是在多部续集中一用再用。
【卖点】
情节跌宕起伏捉住观众
饰演哈利·波特十载有余的丹尼尔·拉德克里夫对这个系列的电影为何一直吸引观众有他自己的看法:“罗琳从故事一开始就将线索写得错综复杂,整个故事读来颇有奇幻感。一路上的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神秘与浪漫、喜剧加动作等这些精彩情节,让观众们一直沉醉其中。”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