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高梅经典作品
在那个好莱坞制片公司收购、并购还不像现在这样频繁的时候,米高梅正是一块金字招牌,它的成就以及旗下的明星阵容都远非今天任何一间电影公司所能相提并论。米高梅的商标是一头咆哮的雄狮——利奥,它在好莱坞的别号也是“狮子”;拥有107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米高梅,地位之于好莱坞,就好像狮子的地位之于森林一样,那份力量和权威一度风光无限。
但“狮子”终究到了垂老的时候,利奥的咆哮变成了一声叹息,米高梅难逃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命运,一切都覆水难收。
11月3日清晨,米高梅公司管理层宣布,公司将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市值只有15亿美元左右的公司竟有40亿美元的债务,在债权人不肯推迟债务到期日、其他合并和融资举措都不成功后,这家有着86年历史的电影公司选择了主动死亡。
所谓“英雄气短”,这个曾经叱咤江湖的豪门最后一次向贷款人请求的竟然只是2000万美元流动资金,这不过是如今一个一线演员一部戏的片酬罢了。但即使是这2000万美元也没人愿意给,不是他们不敬仰米高梅的过去,而是投资人已经看清此时的“狮子”并不是靠单纯注资就能救活的。如果是这样,几年前索尼收购米高梅及其所有债务的时候就已经奏效了。
在米高梅宣布破产之后,美国的主流媒体并没有给予过多地关注。事实上,米高梅的危机绝非最近才出现,经营决策的失误、新技术的冲击以及市场政策的变化,让这头“不死的电影狮子”一步步走向死亡。
60年前的致命一击
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电影业就是娱乐业的代名词,最富有的娱乐业大亨不是电影公司老板,而是拥有最多电影院的人,马库斯·洛尔就是其中之一。
洛尔拥有1904年成立的“洛尔影院公司”,是美国最早的连锁院线。1916年,洛尔遇到一个难题:找不到足够多的影片在他的电影院里播放,为此他收购了“Metro制片公司”,几年后又收购了 “Goldwyn映画”,这两家电影公司源源不断地为洛尔公司旗下的影院提供影片。
1924年,洛尔又遇到了新问题。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他的得力助手、洛尔公司的副总裁尼古拉斯·臣科必须在纽约负责影院系统的经营,他需要另外一个人在好莱坞负责影片的拍摄工作。洛尔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制片人路易斯·梅耶。为了得到人才,洛尔于1924年4月16日收购了“梅耶的制片公司”(Louis B. Mayer Pictures),从此Metro、Goldwyn和Mayer三家电影公司合并,以首字母按照加盟顺序排列,“MGM”就是新公司的名字,简称米高梅。从此,米高梅成为洛尔公司的子公司,梅耶被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全面负责加州的拍摄工作。
新公司继承了“Goldwyn映画”之前的商标,一头不会吼叫的狮子——不要忘记当时还是默片时代,这头狮子在1928年才发出第一声吼叫。米高梅还继承了Goldwyn映画的口号——为艺术而艺术。虽然号称是为艺术,但当时没有其他公司能像米高梅一样把商业化进行得如此彻底。
当时的美国正逢经济大萧条,失业率、破产率居高不下,但电影院却高朋满座,因经济困境和失业而伤感的美国人,将电影视为精神麻醉剂。当时的米高梅采用了“垂直控制”的片厂制度,即同时控制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这种制度将生产与销售渠道打通,拥有巨大竞争优势。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