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政策目标分开看各有各的道理,可加到一起,每时每刻都打架。以“汇率稳定”与“币值稳定”为例,分开看,汇率稳定值得追求,币值稳定也值得追求。但这两项目标不容易加到一起。非要同时去抓,不免熊掌与鱼难以兼得。
先谈汇率稳定吧。全球化让中国公司天天做跨国生意,对出口商来说,接到的订单以外币(主要是美元)计价,生产或收购产品的成本花的是人民币。从接单到卖掉商品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那成本无端端就增加了;但若贬值,“倒霉的”就是进口商。所以,汇率不稳定让进出口各方不敢贸然订约,因为谁都怕独自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科斯说得好,交易费用高过一定点位,可使原本可能发生的交易根本无从发生。交易收缩,生产也收缩,就业、投资收益、政府税收通通收缩,经济就下去了。
币值稳定也重要。货币最基本职能就是帮助完成商品和服务的转手,是实现交易的媒介。人们为什么存钱?还不是为了将来有得花——就是充当将来的交易媒介。倘若货币在任何情况下也换不来可以享受的商品与服务,数钱或许还不如搬石头。交易媒介不单是要物理上可靠,更要求价值上可靠。此事说小很小,说大很大,端看“票子发毛”究竟有多严重。货币史的教训说,重则民怨沸腾、社会不稳定。再严重呢?像魏玛时代的马克或蒋委员长的金圆券,极端发毛的票子连同发行它们的政府都会随风而去。
那么,可以同时追求汇率稳定与币值稳定吗?逻辑上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甚至似乎不太困难。因为汇率不过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间的市场之价,只要互相换手的货币保持各自币值稳定,汇率自然就是稳定的。
不过,即使在最理想的金本位时代,黄金也有阴影。因为金本位的基石——政府和货币当局确保发行的货币可以平价兑换黄金——常受到多种压力而动摇。并不是每个政府在每一时刻都能严守“游戏规则”:不少政府迫于紧急情况要搞一点“信用发行”,另一些国家实行比例制,就是黄金储备只占通货的一个比例(如比利时、芬兰、瑞士等通常在35%-40%);还有的如美国,则受到白银问题即复本位制困扰。等到商业银行普遍只留部分储备金应对存款人可能的挤提,货币当局不得不充当“最后贷款人”时,金本位的基础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在各国争相以通胀为战争筹资的生死关头,币值稳定被弃之如敝屣。
教训很清楚:各主要货币的币值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币值稳定一旦摇晃,汇率稳定也随之摇晃。这绝不是因为汇率稳定本身不重要、意义不伟大,而就是因为做不到。脱离币值稳定而强调汇率稳定,不过是缘木求鱼。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