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昨天召开的常务会议专门讨论物价问题,议决提出四项稳定价格措施,其中包括确保供应、加强补贴及严惩恶意炒作等,更首次提出,在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有学者认为,中央祭出“限价令”,反映对抗通胀已成当局头等政策大事;然而,也有学者直言,行政措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最终解决方案仍是要加息以收紧银根。
温家宝前日在珠海视察时,已事先表示会推出抑制物价急升的措施,果然在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即有多项对策推出。会议后的文件指出,自7 月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故此“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以抑制物价上涨势头。
未阐述措施细节
其中提出的措施包括: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增加对经济困难户的临时补贴;保持天然气价格稳定;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严惩恶意炒作等。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提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不过,会议文件未有阐述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的细节,触发干预的条件及时限亦未有多披露。
2007 年通胀失控时,中央亦曾推出限价措施,当时明文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如奶类及即食面等厂商,要先申请才能加价,但最终获批加价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
学者忧行政措施无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博客)认为,中央提出干预价格的“限价令”,反映通胀的严重性已引起高层注视,故此不惜推出严厉政策对应, “2007 年时推出的‘限价令’,也曾经引发大家的非议,但效果最终还是有的”。
故此他赞成政府加强管制,甚至应明文立法,以法律限制投机炒作之风, “中国的情况特殊,有时候行政命令反而较市场手段更有效”。
不过,向来推崇市场经济的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却大泼冷水,直言行政措施“不管用”,他更质疑政府的所谓临时价格干预有何法理基础, “企业自主生产的货品,政府有什么法理可以去限制价格?这是触犯了企业的利益”。许小年(博客)认为,通胀最重要的原因在货币过于宽松,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缩银根,加一次息不行应该继续加”。他更认为,人民银行处理货币政策上屡次犹疑不决,“现在最首要的目标就是控制通胀,其他不用多想”。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