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无疑占有着最为丰富的体育资源,他们除了“为国为省为市为县争光”之外,还必须对中国人的体育生活负责,谁让体育资源几乎都集中在行政机构一身呢。
我们早就习惯于看到一些用笔名发表的社论,有些特殊历史年代的标题以及蹊跷化名还会被反复引用和演绎。现在,这种做法已经鲜见,人们可以不喜欢,可以不去接受,要的是直截了当。新华社的杨明老师这一次足够直接,居然在亚运会的第一个比赛日就用评论触及到太敏感的金牌问题,说实话在我意料之外。
杨老师平时写东西不多,足球反腐扫黑最热烈的时候,他贡献不小,写社论写材料,可是一支健笔。社论大多是代表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国家体育总局自然也是政府部门,“为国争光计划”可也是国之大计。杨老师心里有分寸,不会乱用公器,用实名评论的方式表达一份记者观察的心得,如果不是发自国家通讯社,其实很难掀起任何波澜,看遍全文并无悚动语言,只是发表的契机有些特殊,挺刺激人的,尤其是中国竞技体育的统帅部观感不佳。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的解读都会有有意无意之间的偏颇,杨老师的意思其实并不复杂,但是文章在被无数次转载的过程之中,容易被简单误解为“金牌无用论”和“唿唤业余参赛”。一篇小小的文章经过网络铺陈之后,人们也在期待,中国体育的主管机构或者体育代表团如何应对。很快我们就听到了一位代表团副团长的回应。注意!副团长的身份很特殊,省体育局局长,并非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领导,只是以体育代表团的立场表达一下,进可攻退可守。谨慎,没有错,但是如何表达似乎更需斟酌。副团长直来直去,道理很简单,竞技体育不拿金牌,那还叫竞技体育吗?这个逻辑看似没有错误,可是那篇小小评论的针对点并不在此,金牌并非无用,反对“唯金牌论”,绝不是反对拿到金牌,只是担忧为了金牌而伤害了更宏大意义上的体育观以及中国人本应拥有的更为正常的体育生活。
如果倒退二十年,国家通讯社是不可能在这样的盛会之中做此评论,哪怕它再是个人化的东西。现如今,宽容度大增,也不见更高的主管部门出来叫停或者封杀。国家体育总局觉得不爽,那是自然,对应之策可以更高明一些,新闻发言人在哪里?大大方方站出来做个表达,可以不是具体的观点,但至少理应是个姿态,欢迎社会各界对于中国体育未来发展之路的关切。大可不必祭出竞技体育的金字招牌,反倒是暴露出“中国体育就是竞技体育”的认识褊狭。
金牌的数量就是体育总局的“GDP”,那就是竞技体育的衡量标杆,这一指导思想难以扭转,可是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一定在丰富着体育之于中国人的内涵和价值。中国的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无疑占有着最为丰富的体育资源,他们除了“为国为省为市为县争光”之外,还必须对中国人的体育生活负责,谁让体育资源几乎都集中在行政机构一身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