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价药真实处境探秘
12月1日起,北京市二级及以上公立非营利性医院以及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将实现同城同价。政府已屡次“出手”降低药价,虽然对这股药价虚火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但也有人指出,降药价导致了一些低价药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些既便宜又管用的 小药 越来越少了,无论在医院药房还是零售药店都很难找到它们的踪影”,一位网友在微博中说道。
网络上关于低价药、廉价药短缺的报道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破解低价药消失之谜的深度剖析,总结起来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原因:医生不愿用、药企不愿产、药店不愿卖。为了弄清低价药目前的真实处境,探明它们“消失”的真正原因,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调查。
记者调查
低价药消失
质疑一:医生不愿用?
近几年,“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单就“看病贵”这一条来说,药价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如今看个小感冒都要花上一两百块钱”,类似的“抱怨”比比皆是。记者在走访一家三甲医院时碰到了前去看感冒的王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只是有点嗓子疼、流鼻涕,这两天感觉症状有点加重了,怕真的发起烧来,赶紧到医院让医生开点药,把症状压下去。”
记者看到,医生对王女士的诊断结果是“上唿吸道感染”,一共给她开了三种药,分别是红霉素肠溶胶囊2盒、复方北豆根氨酚那敏片2盒、清开灵胶囊3盒,三种药的总价是162.18元。王女士表示,由于她的药费目前还没到医保起付线,这一百多块钱也只能自己掏了,“确实有点儿贵。”王女士说。
记者随后查询了该医院的药品价格,发现医生给王女士开的药每种单价都在20元以上。多年来,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一直被认为是医院药价居高不下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有评论指出“在 以药养医 的大背景下,医院依然需要靠卖药而不是 出售技术 来赚钱,以保证经营目标和合理利润。”
记者从一家三甲医院药房工作人员那里打听到,的确存在一些医生不愿意开的低价药。这位工作人员为记者列了一个不完全低价药清单,包括维C银翘片、黄连素、感冒通、速效伤风胶囊以及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类低价消炎药等,这些药的市场价几乎都超不过10元。当记者问道,医生不愿意开这些药是否是因为利润太低?这位工作人员回答“有这个可能。”
低价药消失
质疑二:药企不愿产?
药企不愿生产低价药被认为是低价药被“退市”的另一个原因。综合媒体和网络上的各种报道,记者归纳,所谓药企不愿生产大概基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医院。有报道指出,根据国家规定,医院可在购进药价之上最高加价15%卖给患者,由于一些廉价药利润低,因而医院会考虑进价格更高的药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绝对利润。这也就造成廉价药被生产出来后没有市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