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使得传统交易方式正逐步为电子商务所取代。去年网上支付交易额的高速增长,加快了电子商务颠覆传统行业模式的步伐,即使是准入门槛较高的医药行业也搭上了网络这趟财富直通车。2010年,电子商务应用的拓展创新成为主旋律。目前,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开始选择依靠电子商务寻求发展的新蓝海。
上溯历史,医药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市场开始,经过数轮兼并与重组,到如今,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则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角。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如今依然能够挺立的企业都是“剩者为王”理论下的成功者。然而,杀出重围的这些业界主角欲避免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被淘汰的命运,必须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助其快速塑造和传播品牌,从而快速做大做强。方可无虞。
相较于国内医药电子商务的刚刚起步,国外医药电子商务早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其中以欧、美、澳最甚。2007年,美国有1000多家网上药店,市场规模近1700亿美元;在欧洲,药剂师协会下属的药店,90%以上都开展了网上药品预订业务;在瑞士,每销售5个药品,就有1个是通过网上售出的。
而在中国,目前获得互联网医药交易许可证的只有28家。未来中国企业只有与整个社会高度协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能成为下一轮竞争的赢家。
然而,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化存在着巨大挑战。据分析,医药零售电子商务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网络化瓶颈突显,准入门槛高,技术基础弱;其二,集约化瓶颈突显,开发成本高,运营风险大。
准入门槛高主要源于政府的严格监管。2004年,由于假药猖獗、黑店横行,网上药店遭政府封杀。直至2005年底方才解禁。然而,在3家药店通过审批后,国家药监局在2006年初又一度暂停了审批工作,直至2006年底才重新恢复。
而网站基础建设的投入多是在互联网B2C平台的开发、建设和维护上,第一年基础投入至少380万(服务器、系统搭建、人力办公成本);而市场推广费用、团队建设费用仍然不斐。
营运风险方面,目前国内的网上药店各自为政,未能产生聚合效应;对医药健康网上消费市场的教育、培育还不够;由于医药产品的物流对时效性、温度、湿度等有较高要求,这与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不成熟存在偏差,因此运输过程中的药品安全质量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整体来看,医药B2C模式基本还未成型。
由于医药电子商务有着要攀越的座座高山,如:互联网B2C平台的开发、建设和维护等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因此,很多药店不敢贸然进入。
然而,一些医药企业已经试水。上海医药旗下华氏大药房成立药品零售网,发行华氏健康商务卡,该卡可以购买更多非药店商品,这将完全改变传统药店的销售模式。
珍诚医药快速增长的动力也来自于其电子商务平台珍诚医药网。具有国内B2B药品交易服务资质的珍诚医药网,是国内首个药品配送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一改传统电话销售的模式,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珍诚医药每天有800到1200家的客户在网上下单,而交易时间更是缩短到一两分钟。日益增大的销量使得珍诚更容易从厂方获得低价产品,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诚如八百方医药网站总经理廖光会所说:“电子商务是必然趋势,要趁早做,往专业化做。当然也要衡量自身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
2009年国内药品零售规模达1646亿元,而药品的品牌已达上千个。这一块极大的宝藏如今还处于互联网的垦荒期,只有勇于并善于开拓的企业才会从中找到蓝海。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