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报道组 三格格)“我从不觉得自己酷,酷是人家对我的感觉……”王菲曾经这样说。隐居多年,她以前的率性作风常常被解读为“不好相处”,与媒体打交道从来直来直往,不打官腔,惜字如金似乎更成了王菲不变的特色。这是媒体、大众印象中的王菲,但往往也很让人困惑。因为生活中的王菲很难真正与“酷”这个字沾边,她从不刻意迎合大众心理去塑造所谓“天后”的形象,而是一个平庸的北京女人,打麻将,唱卡拉OK,嫁李亚鹏,这些庸俗的事情,她都做得大大方方。特别最近在微博上,她又是大方公开对李亚鹏撒娇,时常耍耍贫嘴,发发嗲,像“今晚的肉难免要麻一麻了”、“很高兴大家洗翻我的这一面 人嘛 羞涩有时 来疯儿有时”这些像是从小女生口中说出的话,很难与印象中天后的冷艳形象联系在一起。
不过,在看了沪上首场演唱会后,再把这么一个爱耍贫嘴的形象与王菲本人结合起来,我会说,我已经放下质疑释怀了。不少媒体爱拿王菲演唱会的“无嘉宾、无对白、无返场”说事,称之强化了王菲的“冷”与“酷”。大多数明星在开唱时爱说“大家好,见到你们我很高兴”,“我爱你们”,“一起来好不好”,说实话,这些千篇一律的话,听多了也着实麻木了。王菲的整场演唱会,一口气从头唱到尾,期间没有打断,歌迷们也大多理性地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断,所以在王菲的演唱会上极少出现全场大合唱。整场演唱会,她只说了四句“谢谢”,短短八个字已让歌迷欣喜若狂,有歌迷掐着指头算着,“哇,她今天说了八个字”。其实,八个字,不多不少,真的,已足够。相比一些流行歌手的刻意奉承与讨好,王菲更真诚。
有人说,王菲唱歌时始终闭着眼睛,她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然而相比红磡时期的活泼灵动,《浮躁》时期的喜悦飞扬,6年前的成熟伤感;如今的王菲,声音里,空灵之外,更多的,却是眷恋和深情。她已不年轻,举动中,有人间烟火气。如同她的名为VEIGGIE的微博,絮叨的更多的不是文艺情怀,而是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亲身经历了王菲演唱会,我更丝毫不觉得天后与歌迷间缺乏互动与默契。在唱快歌《将爱》时,沉浸在全场歌迷热情中的天后,也会人来疯地又蹦又跳,并以手势招唿歌迷更热情些。
在巡演的第一场开唱时,她状态不好,唱破了音,慢慢地,慢慢地,状态才恢复,嗓子才打开,天后,也有成长的过程。到当晚的上海演唱会,她已能自如发挥。不过,在不经意间,我们也能发现王菲的紧张。在演唱《再见萤火虫》、《寒武纪》等音阶跨度较大、较为高难度的歌曲时,她的左手总是习惯性的摩擦,或许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词,也确实,发挥极好。而在演唱《闷》、《将爱》等烂熟于胸的歌曲时,竟然出现了二度忘词、抢拍、走调等基础性错误。无妨,兴致上的王菲只是转个身,蹦蹦跳跳地耍耍小无赖,继续唱,轻轻松松蒙混过关。而往往在这个时候,王菲会不好意思地和大家说“谢谢”,然后,非常诚恳地和弯下腰做超过90度的鞠躬。一句“谢谢”,其实包含了千言万语,是感谢歌迷一如既往的支持,是感谢歌迷对小瑕疵的包容,也是感谢歌迷给自己肆意畅快演唱的空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