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罗桦琳
亚运会期间,云集在广州的媒体人数几乎与运动员数量一样多。开幕式的灯光与焰火,广州的城市建设与环境环保,都是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当然,他们最感兴趣的始终是亚运会的赛事报道,美联社、法新社的记者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每天发回本部的消息就多达50~60条,更有工作人员即时将这些消息翻译成各国语言,24小时与世界各地人民分享属于广州的精彩。
法新社:
每天发稿量达50~60条
晚上将近9时,在媒体村的租用空间内,法新社的10多名记者仍在忙碌地工作。亚太地区体育新闻编辑MartinParry告诉记者,本次法新社一共有25名同事来到广州参与采访报道,每天的发稿量多达50~60条。
Martin的同事PhilippeLopez表示,他们非常注重对各个项目进行前瞻性报道,比如11月5日时,就已经结合中国在世锦赛的辉煌成绩,都将举重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美联社:
多媒体多语言报道亚运
美联社的记者们同样不遗余力,美联社亚太地区体育新闻编辑JohnPye表示,美联社同样有25名同事来到广州报道亚运会,“因为这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盛事。”
11月13日,广州亚运会首金 武术男子套路长拳金牌刚一出炉,美联社就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美联社在报道中说,这些武术比赛看着就像功夫片一样,会让人想到美国人所喜欢的武术明星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当然,除了赛事之后,我们也会做很多外围的专题。比如广东空气的变化,体育场馆的建设,以及城市面貌的变化等等。”John表示:“我知道当地政府为改变城市面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去年我来这里的时候,亚运城还没完全建起来,而现在所有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运作。城市也变得非常干净。”
菲律宾媒体:
关注广州的社会经济发展
来自菲律宾的ENRICOYAPSANTOS告诉记者,他是以菲律宾奥委会媒体的身份来报道广州亚运会的,他的同伴共有6人,其中2人来自电台,4人来自报社。
ENRICO表示,除了每天的各种赛事之外,菲律宾的媒体对于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非常感兴趣,是他们报道的话题之一。“我曾经两次到过北京,而这次是第一次到广州,没想到广州如此现代化。”
他还表示,对于亚运城为媒体提供的服务,他和他的同伴都非常满意:“每天早上下楼,都有志愿者在楼下等着,为我们安排车辆。餐厅里有亚洲、欧洲等各种风味的食品,就像在家里用早餐一样。晚上回到宿舍,已经搞好卫生,所有日用品都准备好了,还有免费洗衣服务,与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服务一样好,简直不想回家了!”
尼泊尔媒体:
撰稿表扬城市志愿者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