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三年,QDII头上的“回本”紧箍咒仍然无法摘去。尽管QDII新产品接踵而来,收益也有所起色,但首批QDII亏损依旧成为了后来者无法回避的尴尬。然而,就在投资者对其冷眼相看时,国内基金公司仍然在QDII的产品设计和投研模式上不断探索,期待着突围的希望。
“回本”紧箍咒的威力
一位首批出海的QDII基金经理和中国证券报记者聊天时曾提到,出于对他的信心,他老婆当年也买了他管理的QDII。结果现在俩人一吵架,他老婆就会拿出QDII亏钱的事来戳他的痛处,弄得他哑口无言。
对于2007年出海的首批QDII基金来说,净值回本既是难言之隐,又是萦绕在它们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到了2010年,这个任务看似又将无法完成。
高女士是2007年买QDII的那批“先烈”,三年时间下来,曾经被寄予厚望的QDII基金对她来说仅仅是个遗忘在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这是我买的第一只基金,用的是结婚时收的份子钱。最开始指望靠它能挣点钱,提前还一部分房贷,结果一亏就是三年。”用高女士的话说,她对这只QDII的感觉是从07年的满怀希望,到08年的当头一棒,再到09年的漠不关心。“关注再多也没用,没回到本金之上我是不会动它的。现在我只在收到对账单时才看一眼净值,也不敢告诉老公,省得他老埋怨我。”
因为QDII而在家里抬不起头来的其实不止普通投资者,一位首批出海的QDII基金经理和中国证券报记者聊天时曾提到,出于对他的信心,他老婆当年也买了他管理的QDII。结果现在俩人一吵架,他老婆就会拿出QDII亏钱的事来戳他的痛处,弄得他哑口无言。“我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尽早让基金回本,即使那可能会引发大规模赎回。”他信誓旦旦地说。
实际上,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在首批出海的4只QDII中,华夏全球净值已经接近0.9元,有望率先“触线”。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虽然目前净值最低,但今年以来涨幅也超过10%,仅次于次新基金招商全球资源。但和A股基金乃至国际同类基金的业绩相比,QDII基金今年的业绩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22只QDII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98%,高于同期国内标准股票型基金的-0.9%,但低于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的2%。而在全球同类基金中,根据晨星的数据,截至10月底,工银全球股票和华夏全球位居“环球大型平衡股票”类的前6%,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处于“亚太区除日本外股票”类的前32%。而其他6只成立一年以上的QDII基金都排在国际同类基金中的后二分之一,甚至其中的3只基金尴尬地位居后五分之一。
“把握市场节奏的能力是决定QDII表现的重要因素。”晨星基金分析师钟恒表示。以今年3月底成立的招商全球资源为例,直到8月底,该基金的净值还只在面值附近波动,半年报中股票仓位只有不到5%。但三季报里仓位已经加到了70%,并把握住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带来的投资机会,一跃成为今年表现最好的QDII基金。而去年表现较好的一只QDII基金,则因为过多关注个股,在仓位调整上不够灵活,导致今年的业绩名落孙山。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