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工信部21日发文责令360与QQ向社会公开道歉,两家企业也已经发表了致歉信。不过,这场以“上帝”做赌注的混战,注定没有赢家。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事件结束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竞争规则和商业道德上依旧蛮荒。无论结果如何,两家公司都必须给用户一个交代,而不是落入“中国式和解”的结局。
腾讯与奇虎的公开道歉,怎么看都像是迫于工信部的压力不得不低下好战的头颅,不情不愿地对自己的用户说了声轻得不得再轻的“对不起”,都显得有些过于轻飘飘,很难让人看到其出自敬畏自己用户利益的真心与诚意。
之所以这么说,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就是,倘若没有工信部的后期介入与强势调解,恐怕“3Q”之间的互相攻讦与互不兼容还将继续,双方之间展开的商业战争,也依然会继续无视数以亿计的用户的基本权益,而用户只能接受非此即彼的选择。当然,这样的场面最终并没有发生,但原因并非由于两家公司严格地遵守了市场竞争的规则,把用户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是因为两家公司更担心受到工信部恼怒之下的严厉行政处罚。
换言之,无论腾讯与奇虎在各自的领域有多么强势,无论他们可以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牺牲多少用户利益,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对自己的行政主管部门(而非用户)保持适度的尊重,对自身的利益是有利的。
有鉴于此,我以为“3Q”的道歉,只是在形式上终止了二者一度看似无休止的纷争,并没有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中国互联网业界一直存在的恶性竞争与丛林法则问题,因为打从中国互联网竞争进入到白热化的那一天起,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没有严格遵循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竞争的原则,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更热衷于以非市场的手段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尽管许多互联网公司上了市,也号称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但从骨子里讲,中国互联网行业依然处于一个农业化思维的初期,相当多的企业虽然在营销过程中遵循了市场规则,但在竞争的范畴之内,还更擅长以睚眦必报的方式回击对手,这种充满小农意识的竞争方式,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长远发展的一块短板。
倘若经历了“3Q”之争后,有关部门还不能在互联网业界制订出一套促进良性竞争的规则,还不能让我们的企业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商业伦理观念,那么就算是“3Q”道了歉,服了软,中国互联网业界普遍存在的恶性竞争潜规则,仍然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