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广州亚运会的其他话题……

返回广州亚运会……


我收藏的爽吧……


全方解除后顾之忧 广州推"亚运志愿时"管理系统

1 全方解除后顾之忧 广州推"亚运志愿时"管理系统
gucci04032010-11-23 14:27:43 发表


11月13日,亚运会棒球赛场,中华台北队小组赛中迎战韩国队,志愿者组织观众为中华台北队加油。本报记者 陈剑摄
始终背对精彩的赛事,以最亲切的微笑面向观众,在亚运城综合体育馆,作为观众引导服务志愿者的刘浩,从武汉大老远跑来广州参与亚运盛会,每时每刻都收获着志愿服务带来的愉悦,他只是59万名亚运志愿者中普通的一员。
“我们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培训,还到了自己理想的岗位服务,激励机制特别科学合理,连吃住行都有人管。”亚运主新闻中心(MPC)志愿者全碧芳觉得,全方位的保障,让志愿者们消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更加安心地投入各项服务。
据介绍,亚组委志愿者部专门建立了亚运志愿者服务与管理体系,将所有亚运志愿者的信息汇集到志愿者数据中心,在尊重志愿者本身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志愿者个人的实际,为志愿者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亚组委志愿者部为志愿者提供证件、服装、餐饮、交通、保险及其他工作保障,志愿者凭本人身份注册卡即可在市内免费搭乘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亚组委同时为亚运志愿者购买了“志愿者责任保险”。
此外,亚运志愿者唿叫支援中心为志愿者们提供实时的工作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搭建赛时亚运志愿者短信平台,每天为志愿者们发送天气预报、工作动态等温馨提示。
一走进运动员村志愿者之家,“爱心+精心+细心”6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既包含岭南“锅耳墙”风格,又像大拇指形状的运动员村志愿者logo,挂在墙上,特别显眼。据了解,运动员村共有2155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提供安全保障、应急处理、咨询协调等七大服务。
记者在现场发现,志愿者之家分区清晰,服务前台、志愿动态、应急培训区、休息区、心理咨询台、颁奖台、“志愿时”统计板等,成为志愿者闲时休憩、提升技能的好去处。广州大学心理学系的史梦玲就是心理咨询台的志愿者,她服务的岗位凸显专业特色。“志愿者每天要应付很多工作,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一点小情绪。我们正好利用专业上的优势,为亚运志愿者提供相对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
在主新闻中心,微笑墙、心愿树、志愿摩天轮等创意艺术作品将志愿者之家装点得尤其轻松活泼。
值得关注的是,亚组委志愿者部创造性地推出“亚运志愿时”激励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志愿者参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服务的时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在亚运会期间,每服务两天即可获得一枚亚运会服务奖章,亚残运会志愿者在亚残运会期间,每服务一天就获得一枚亚残运会志愿服务奖章,以此累积服务时数。
通过记录“亚运志愿时”,亚运志愿者们获得相应“志愿时”积分,以此来获得铜章、银章、金章,甚至象征最高荣誉的太阳勋章。记者发现,不少志愿者的卡带上已经挂了好几个五彩缤纷的奖章,为亚运服务的热情更是与日俱增。
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团广州市委书记王焕清说,“亚运志愿时”是在总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管理激励经验基础上,将志愿者的服务记录进行科学测量,并且根据不同个人与团队的需求进行分类管理,制订出相应激励措施和奖励方式的系统。他同时表示,构建在庞大和真实数据库基础上的“亚运志愿时”,可以用于深层次的亚运志愿服务的研究。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全方解除后顾之忧 广州推"亚运志愿时"管理系统
gucci04032010-11-23 14:27:43 发表
尽管通过亚组委志愿者部正式录用的志愿者是59万名,但通过各种途径报名当亚运志愿者的人数远超150万名。为此,600个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站应运而生,散落在广州街头、富有岭南特色的“西关小屋”,给热衷于参与亚运志愿服务的青少年和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自发参与志愿服务的达500多万人次。有媒体评价:这种“投其所好”的做法,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亚运前夕,广州志愿者学院连续一个月推出的免费公益大讲堂场场爆满,吸引了1500多名市民报名参加。记者了解到,所有参加了课程的市民完成课程后,均可获得一张学习证书,而连续听了5次课的市民还可另外获得“市民与志愿服务”专题培训结业证书。作为首家专门为志愿者培训的机构,广州志愿者学院在亚运后时代将会在传播志愿文化、弘扬志愿理念、推进理论创新等方面引导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向专业化、规范化、事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广州市民对志愿服务了解的不断加深,志愿者从一时热情转向持久参与,这也提出了不断提高志愿者素质、不断提高志愿项目水平的要求。”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研究项目专家、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教授表示,全国志愿者超过5500万人,广州注册志愿者也超过120.9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做志愿者”,但是不知道怎样“做好的志愿者”,希望学会“做好的志愿者”,从促进志愿组织良性发展到策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都需要培训与学习。他们将探索专家导师团、志愿者讲师团、志愿服务督导团等组织机制的建设,为市民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