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种争论和观点,杨明十分高调地进行回应,特别是对《北京日报》日前刊发的《对竞技体育少些讽刺为好》一文,尤其有意见,连续在某网站织了好几条“围脖”。当新华社高级记者开始用流行武器——微博“抛石头”的时候,显得多少有些气急败坏。
杨先生微博明言:“大棒子终于来了,意料之中!”这话透出他明知理屈,但又不能认错的心态。现在网上流行一种对待批评的“话语体系”:只要是跟自己意见不同,一概扣上“大棒子”的帽子,倘若这人所属的单位是公家的,或者这人还算有些名头的,再扣一个“文革”的帽子就更给力了。这一回,“新华社高级记者”竟然说别人给了他一大棒子,而且还“有点‘文革’的味道”,倒令人有些意料之外了。自称“代表不了新华社”的杨明,愣说别人不让他提出个人看法,甚至不惜给自己营造虚无缥缈的大棒威胁、“文革”语境,并且以貌似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架势,疾唿“抓监狱里也没关系”、“打死我也不会改变”。这种语言和思维,可看出杨明先生理屈词穷。自己还活在“‘文革’的味道”里。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