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哈利·波特最终战胜伏地魔靠的就是这一招,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的最高写作原则就是如此。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大结局的“七上八下”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I》,大卫·叶茨导演将之铺展的从容不迫,绝对不以大场面来撒狗血,将在下一集扫荡迷霾。对于观众而言,《哈利·波特》的故事早就熟稔,因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推进很合适,有重点的取舍。《哈利·波特》本就是成体系的元故事,当然第四、五部确实有些错乱,但从第六部哈利们进入青春期之后,豁然开朗。
科学和神秘之间,有没有沟通的渠道?神秘事务如何打理,往往是自称科学的代表,画出一道道边界,在哈利·波特所处的环境当中,魔法是他们的科学,而哈利·波特的众生敌人,梦魇一样追逐他的伏地魔,就曾经被魔法部的官僚们宣布为不存在,有如鸵鸟面对世界。打通两个世界的渠道,就在于哈利·波特的梦魇,这个梦魇其实可以看作是所有青年在青春期的躁动、困惑、希翼和成长的必经道路,哈利比普通人多的是不幸的命运、更多的抗争和魔法。每一部小说和每一集电影,都让哈利和罗恩、赫敏的成长向前。《哈七上》承接上集邓布利多的死亡,他与伏地魔的前尘斗争犹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往事,再加上杀死他的斯内普身份存疑,这些都给暗黑环境下哈利·波特亲友团以紧张刺激的心理行为。
哈利·波特在阴阳不定的日子里,于友情、爱情、正义、战场等不同的场所中前行。与《指环王》和《西游记》都不同,哈利·波特生活在现实之中,而且被各种规矩限制。《哈利·波特》更加切近现世的生活,从《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哈利走出内心幽闭、绝世独立的孤独,但依然还是比《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都要暗黑,早已经超出儿童文学的范畴。只有进入梦魇再超越,才能拯救哈利·波特,他和伏地魔之间,必然要终极对决。小说和电影的故事,相信不用我再去赘述。
无数的人群在更大的人群中将自我选择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哈利迷的群体,投入到疯狂的追逐当中,亲眼见证哈利·波特的成长和逃亡,在险境中找到出路,搜集证物,也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死去。作为“拯救者”,其实并没有格外的魔法确定必胜,只有爱才是唯一绝对强。这是一种证明自己存在的有效手段,更是说明自己并不落伍于时代潮流,裹挟于时尚和先锋的潮头,是最安全和自豪的,将使得在后现代工业压迫之下的成年人代回到哈利的青春,也令许多小朋友憧憬于魔法的世界,无法自拔的人民,在幻想和现实的交叉之处,发现自我能够在浪漫的通感中,体认到存在的痛觉和无限的逍遥,因为电影和小说能够给他们的是在太过丰盛,处于一种伟大作品诞生并继续产生的过程无疑是种眩晕的幸福。爱是战胜一切的力量,这才是《哈利·波特》赠送给观众最大的礼物。(文/云飞扬)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