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该为“污染门”负责?
这是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发生后,各方都在避讳谈及的一个问题。
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是:谁为低成本扩张埋单?谁为环境透支埋单?
在北京西三环中华世纪坛斜对面的中国有色工业协会办公楼大厅里,一个带有醒目紫金矿业(610899.SH,02899.HK)标志的废电池回收箱停放在那里。在多数陌生人的眼里,这代表了紫金矿业崇尚环保的企业理念,而在紫金矿业频现环保丑闻后,这个废电池回收箱就颇显了讽刺的味道。
“当初我们做这个回收箱的时候就是要表达紫金矿业追求环保、抵制污染的一种理念,但现在仿佛是打了自己一个大耳光。”一位原紫金矿业的员工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他原来所供职的单位正是位于这栋大楼7层的紫金矿业的下属公司紫金国际。
“紫金矿业早晚得出事,在环保事件后肯定还会有别的事件出现。一家小县城的企业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迅速膨胀到了行业排名全国第一,甚至在2009年名列全球500强,它不出事都怪了。”上述人士表示。
缘何熟知紫金矿业的老员工会对紫金矿业有如此的评价,是愤恨?是诅咒?还是警示?面对公众以及内部人士的普遍质疑,从本刊对紫金事件的另类解读中或许能寻找到答案。
10年成为全球500强
一家县级小企业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大型集团公司,紫金矿业的“造富术”一直被外界传为神话。翻开紫金矿业的改制进程图,我们不难发现紫金矿业的造富术显得有些诡异,而这种短期膨胀的造富术也成为其遭遇当今困局的最根本原因。
1998年12月,紫金矿业由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上杭县财政局作为国有控股股东拥有86.80%股份(后将股份转让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兴杭国投),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上杭县旧县乡政府、上杭县才溪镇政府和上杭县才溪镇同康村委会成为4家外部股东,其中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出资780万元,拥有10.17%的股份,股份拥有者是包括现紫金矿业董事长兼总裁陈景河在内的紫金矿业职工。此后,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逐步从国有股东手中收购股权,持股比例上升到12.19%。
2000年8月,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紫金矿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东兴杭国投持有的股权占总股本的48%。而原4家外部股东的股权被集中到了一家新成立的融资载体——金山贸易,占总股本的18.01%。此外,厦门恒兴还以现金出资,直接持有新公司5%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陈发树旗下的“新华都系”在此次改制过程中一举成为紫金矿业的第二大股东,系内新华都实业、新华都工程和新华都百货三家公司以现金出资,合计认购了紫金矿业27%的股份。
根据公开信息,2000年紫金山金矿的产金量已居全国第二位,而且1997年12月17日,紫金山金矿成功实施了千吨级定向抛掷揭顶大爆破,拉开了金矿露天开采的序幕。1999年11月20日,公司停止地下开采,全面转入露天开采,因而开采成本极为低廉。拥有如此低成本大矿的采矿权,紫金矿业改制时的评估值却仅约9776万元,而且包含探矿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仅约为3901万元。内里玄机,就在于新旧资源评价体系的差异。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