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2010047期封面
80亿投入能否摸清人口家底
“六普”的最大挑战仍来自庞大的流动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推进到今天,在顺利完成浩浩荡荡的入户访谈后,又进入了细致的复查阶段。
这项前后历时三年多、全国各级财政投入或将达到80亿元的国家工程,能否圆满完工?对此,公众充满期待。
流动人口挑战普查准确性
如果仅从各项投入来看,人们有理由对此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动用人员最多的全国人口普查报以期待,特别是将误差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此前已有媒体报道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误差率将不会超过千分之五。
1982年“三普”的净误差率为千分之零点一五,1990年“四普”净误差率为千分之零点六。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专家咨询组组长孙兢新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从理论上讲,自“三普”开始,中国就已拥有了完整的质量管理系统,试图确保准确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数据准确性一直遭遇着各种挑战。
人口普查的数据准确性在2000年“五普”遭遇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全国人口普查入户调查前都会安排一个摸底过程,通常摸底的人数和最后登记的人数基本相当。然而,“五普”摸底数据汇总上来后却出现了预料不到的情况:总人数少了。
“人口统计有连续性,除了‘四普’数据,每年国家还有一个千分之一的人口抽样调查。1999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是12.59亿,这个数字是各方面基本认可的。2000年的普查结果不会比这个少。”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卢春恒向本刊记者解释说,“搞人口普查首先要交人口总量。总量如果不够,就没法交账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普查办要求各地紧急复查补漏。原先规定10天的普查登记时间,复查补漏又用了20天。通过“事后质量抽查”推算,“五普”的漏报率达到了1.81%,比“四普”漏报率扩大了30倍。
事后,卢春恒和同事们总结漏报原因,最终发现是在方法上出现了问题---“五普”首次使用“常住人口”的概念统计人口,其中规定居住半年以上或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就算“常住人口”。
“但是一个流动人口,年初离开原住地,待了几个地方,每个地方都不超过半年,这样他在哪都不算常住人口。结果在流入地、流出地都没登记。而且很多地方也不愿意多算,怕人口指标冒了。最终这部分人就没有认定。”卢春恒坦言,虽然在设计“常住人口”时已经考虑到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没想到影响会这么大,“实际存在的情况,比想象中复杂许多。”
“两头堵”
遭遇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对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影响力都估计不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顾问咨询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表示,中国的流动人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几百万人,“1982年普查才200多万人,2000年普查却一下蹿到了1.77亿。所以‘五普’前,人们对流动人口的情况很陌生。”
卢春恒说,以往只要搞清户籍人口基本就能了解人口情况。但2000年时随着人户分离加剧,无法再以固定而简单的方式确定人口数量。
一个常见情况是,因为不愿意交费、办暂住证,流动人口“很怕”普查登记。特别是车站和地下通道里的流动人口,一见普查员就逃之夭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普查不可能再创造‘三普’那样的‘世界奇迹’。”卢春恒感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