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 (成都商报评论员)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中产阶层及其产生的巨大市场寄予厚望。比如,一个美国咨询机构发表报告称,中国半数家庭到2020年将迈入中产阶级,消费市场份额将达22%。以至于有评论家惊唿,“当美国的太阳落山时,中国的白天开始了”。中国的中产阶层似乎成了西方经济的救命稻草。
但是近日有日本媒体认为,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很可能只是一个幻影,将其列为最重要的目标消费群的想法不切实际。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这意味着,对西方经济来说,这根救命稻草是弱不禁风的。但对中国经济来说,这同样不是什么好事。它也许恰恰是一记值得重视的警钟———中国或许需要一场“中产阶层保卫战”。
中国的中产阶层,不仅意味着外国经济的“外需”,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内需”。中产阶层的壮大,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条件。因为经济模式的转型,不仅是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也是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而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均衡。长期以来,居民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短板”,目前仅占GDP约36%。没有中产阶层的兴起,居民消费的提高就是镜花水月,扩大内需也就无从谈起。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转型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缺乏一个中产阶层的有效支撑。
中国的中产阶层需要保卫,因为它是弱小的。亚洲开发银行按照“2美元—20美元”的日消费标准得出中国“8亿中产”,显然太过乐观了,当然如果按照美国“4万美元至25万美元”年收入,可能又太过悲观了。但即使按照国家统计局2005年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元人民币之间”,当时也不过6550万。这与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80%比起来,显然望尘莫及。
中国的中产阶层需要保卫,因为它正在遭到蚕食。如果有调查称“大城市中产阶层很抠门,爱淘便宜货”,这并非笑话。通货膨胀的如影随形,增加了中产阶层的生活成本;还有教育、医疗、养老……各种经济压力之下,中产阶层的日子显然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滋润。问题是:这样的中产,还算不算?而一些正在酝酿的政策似乎也在对目前数量捉襟见肘的中产阶层产生“挤出”效应,比如:有关部门酝酿推出房产税,以买房来抵御通胀的中产阶层难以幸免;正在酝酿的车船税法草案,又可能让有车一族的中产阶层成为征收对象……金融危机之下,美国嫌其已经80%的中产阶层太少,奥巴马宣布对他们减税;但是,我们却似乎嫌中产阶层太多。当财政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意味着中产阶层身上又少了一圈羊毛。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