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PE”是今年私募投资对行业现状的共识。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私募股权(PE)投资案例数量连续两个季度创下新高,PE投资热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逐利的冲动以及市场监管的缺失驱使中国PE只顾野蛮生长,无心探究PE的责任和义务。有关专家认为,粗放型的野蛮生长将使中国PE行业的未来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因此,必须加强规范PE的生长环境,促使其尽早走出野蛮生长地带,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钱多助推PE热潮
投中集团每个月都会对中国的PE和风险投资(VC)投资案例进行统计,并定期发布季度报告。进入今年第二季度,投中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共披露38起PE投资案例,数量达到2008年以来单季度最高水平;投资金额37.17亿美元,环比上升23.7%。第三季度,中国市场PE投资案例再创新高,披露案例达45起,超过了第二季度。
统计显示,PE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重庆、陕西等地区也渐渐活跃。今年第一季度,中资机构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环比均上升,案例数量达15起,投资金额18.92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占整体市场比例分别为53.6%和63%,环比分别上升了13和45个百分点。而政府背景的“航母级”基金对于中资基金投资金额起到拉动作用。第二季度,外资机构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有所上升,案例数量达18起。到第三季度,中资基金披露投资案例23 起,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比超过51%。
“今年是全民PE热。”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乐飞在近日召开的一次论坛上说,中国PE市场成长非常快,无论是在募集、投资和退出规模上,都比2009年有了很大的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募集的资金金额达到284亿美元,新成立了144只基金,其中人民币基金在数量上占据了90%的份额,而PE基金的金额则高达212亿元。他同时透露,今年在国内上市的98家企业共为PE行业的机构投资者带来了超过10倍的回报。
刘乐飞分析说,今年PE行业之所以发展势头这么好,主要是市场资金供给充足。险资进入PE行业为市场的未来提供了非常大的投资空间;与此同时,国内千万元以上的投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另外,30万亿的企业存款和30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也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介绍,由于国家政策放开险资投入PE领域,到现在为止,全国社保基金已经投资了7家管理公司、8只基金,承诺投资117亿元,实际投资65亿元。他表示,社保基金可以用总资产的10%投资于PE,目前全国社保总资产近8000亿元,也就是说有800亿元可以用于PE 投资,现在只投出去100多亿元,未来还有很大空间。如果看动态空间,社保基金以每年平均1000亿规模在增长,按照10%算,就是每年大概有近百亿新增市场规模可以投资于PE市场当中。
如何走出野蛮生长地带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的PE投资案例中,有两个季度获利期企业投资案例居于首位。在今年第一季度披露的28起投资案例中,获利期企业投资案例数量共14起,占一半,涉及投资金额8.57亿美元。第三季度披露的45起投资案例中,披露获利期企业投资案例23起,涉及投资金额15.43亿美元,占比分别占当季投资案例总量的51.1%和65.1%,相比上季度增长明显。这表明PE投资机构更倾向于投资盈利模式相对成熟的企业以规避风险。
回复该发言
PE热潮汹涌 行业“野蛮生长”面临极大挑战
2 回复:PE热潮汹涌 行业“野蛮生长”面临极大挑战
babywode2010-11-24 14:39:43 发表
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现在私募基金的问题非常严重。他说,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企业改善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所以一般都培育好几年,平均大概要五六年。但目前中国市场的私募基金不是这样,好多私募基金都不是真正做私募基金了,而是寻求“临门一脚”的机会,找已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去入股,以获取巨额回报。
“很多原来做VC的机构都转去做PE了。”冯坡说,中国的PE市场运作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目前中国市场整体监管环境不是太好,存在很多漏洞,使有些机构找到了可乘之机。“现在只要做PE都能赚钱。”冯坡说,由于对于突击入股之类的现象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一些条件成熟的企业,只要管理层跟PE关系好,就可以赶在企业上市前进入,等上市后很快获利退出。目前,创业板中很多企业高管在上市后纷纷辞职就很能说明问题。
刘乐飞说,中国PE行业挑战和风险在于,首先,整个行业运作的规范程度有待于提高。无论是业内一些暗箱操作,还是IPO前的突击入股,哄抬价格,都是行业不成熟、不规范的标志。其次,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行业近千家机构在市场上对投资和项目的争夺,导致了投资估值过高,许多项目都是20多倍以上的估值水平,长期来看难以为继。另外,投资者不成熟,个体投资者对PE投资知识缺乏,机构投资者对市场认识也不清晰。同时,整个市场还缺少公认的优秀专业机构。
回复该发言
“很多原来做VC的机构都转去做PE了。”冯坡说,中国的PE市场运作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目前中国市场整体监管环境不是太好,存在很多漏洞,使有些机构找到了可乘之机。“现在只要做PE都能赚钱。”冯坡说,由于对于突击入股之类的现象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一些条件成熟的企业,只要管理层跟PE关系好,就可以赶在企业上市前进入,等上市后很快获利退出。目前,创业板中很多企业高管在上市后纷纷辞职就很能说明问题。
刘乐飞说,中国PE行业挑战和风险在于,首先,整个行业运作的规范程度有待于提高。无论是业内一些暗箱操作,还是IPO前的突击入股,哄抬价格,都是行业不成熟、不规范的标志。其次,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行业近千家机构在市场上对投资和项目的争夺,导致了投资估值过高,许多项目都是20多倍以上的估值水平,长期来看难以为继。另外,投资者不成熟,个体投资者对PE投资知识缺乏,机构投资者对市场认识也不清晰。同时,整个市场还缺少公认的优秀专业机构。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