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岁时的刘翔
竞报报道 外滩、东方明珠、金茂、新天地。人们说,这是上海的地标。看见它们,如同看见一个上海。
其实,“地标”一词不仅是城市的,也是每个人的。从家,到学校,到岗位……无法雨打风吹去的串串足印,连接出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人生的地标,便缀点其间。
刘翔,这座天生的小资城市的宠儿,无法例外。
从背着书包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到两天前在深圳的中国劳伦斯颁奖典礼上再领风骚,光阴流过十六年。这个正努力冲击12秒91的天才曾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而且至今人们依然无法猜到奇迹的结局。
但,我们可以找到故事的开始。
家——“入住海棠苑,幸福到永远”

日益摩登的上海市区,已经很少有地方会因雨水变得泥泞。而中环线的建设让海棠公园西侧的马路显得很有性格,打着伞走到刘翔家所在小区的时候,脚上的鞋子已经很不像样。
“入住海棠苑,幸福到永远”,标语写在南门外的小区地图上。小区不小,但从水果摊主到刚刚放学的孩子,没有谁不知道刘翔家在哪一幢。
真如镇人民政府颁发的绿色环保家庭标贴和白色的光明乳业奶箱,是刘翔家门与别家的不同之处,不过更明显的标志还是楼下一直处于爆满状态的信箱。那天刘翔家里没人,晚来的邮件甚至塞不进去,大半个身子探在外面。
这个小区自建成以来最疯狂的夜晚,出现在去年的8月28日凌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家人、邻居以及记者在楼下摆出上百人的观战阵势。刘翔冲刺的一刹那,无法控制的泪水、眼前四溅的香槟,以及再也停不下来的闪光灯,让母亲吉粉花根本看不清电视里的儿子。
时隔半年,那晚的喧嚣,仍余音绕梁。
6岁 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学籍卡已被销毁
找到党委书记和新官上任的校长,首先看到的是略显疑惑的表情。“刘翔真的在我们学校读过书?”她们问。
接下来轮到记者傻眼了。
“奥运会后我们听说刘翔以前在这里读过,但也有人说没有,版本很多,我们不知道该信哪个。”徐校长说。由于学校为学生保留学籍卡的时限为十年,1989年入学的刘翔,学籍卡已被销毁。奥运冠军第一次走进学堂,居然成了无据可查的野史。
其实刘翔对这座学校的记忆,并不见得比新任校长对他的记忆多多少。因为搬家的缘故,刘翔只在这里读了一年就转学了。而中北一小也是所有的刘翔地标中,唯一找不到他的痕迹的地方。
送走记者前,依然半信半疑的校长还在纳闷:“那时候我们已经是中心校(重点小学)了,刘翔干嘛读一年就转走呢?”
7岁 管弄新村小学——进校一个月便被招进田径队
“四点多钟光景,红晕晕的夕阳斜斜地挂在天上,操场边的煤渣地块,投影出大片大片柔和的金色……”在自传里,刘翔这样回忆某一天放学后被启蒙老师仲锁贵一眼看中时的情形。记者找到管弄新村小学的时候,除了煤渣操场换成了塑胶跑道,一切都和那个改变刘翔命运的下午一模一样。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