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的奥赛班还能红火吗?
荆州专家解读:利大于弊 高考改革又向前迈了一步

荆楚网讯 11 月19 日,教育部联合5 部门对高考部分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在新公布的政策中可以发现,2011 年秋季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将在加分保送上受到限制,原本被热捧的奥赛可能因此不再热。就荆州城区而言,保送生基本集中在沙市中学和荆州中学,而参加奥赛学习和考试的学生面更广,调整政策如何解读?对学生有何影响?学校如何应对?就此,《荆州晚报》记者昨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调整
三个层次落脚点在自主招生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对当前涉及奥赛和科技类竞赛的保送、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体现在三个层次:奥赛全国决赛获奖学生、科技类竞赛相关获奖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是否可享受加分照顾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委决定;奥赛省赛区一等奖获奖学生不再具备保送、加分资格;获得奥赛全国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仍给予保送资格。
昨日,沙市中学校长助理赵文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调整主要涉及保送资格。需要注意的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调整中,文件也一并做出了“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的规定。
“实际上,教育部只是搭起了一个大原则的框架,在划定的范围内,也给予了各省和高校更多的权利。比如,加不加分,加多少分。“赵文华说,而更重要的是,调整政策的落脚点放在了高校自主招生上。
虽然学生不能参加保送,但是,在参加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时,可在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待遇。对于参加奥赛并获奖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选择高校上依旧有优势。对高校来说,在自主招生中也扩大了择生范围。
■背景
奥赛功利色彩偏离初衷
组织奥赛、加分保送的目的原本是单纯的,教育部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掘更多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虽然奥赛在培养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兴趣、促进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今从小学一直吹到高中的“奥赛风”却吹歪了奥赛,也吹歪了加分保送政策的设计初衷。
“竞赛的功利色彩太强,教育变得不理性了。很多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资质,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上大学。”赵文华说,在专门进行奥赛训练的同时,很多学生丧失了应有素质的培养,学习能力反而下降了,学习的负担也加重了。
他举了个例子,有参加某项竞赛的学生在高中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报送进大学后却不搞本专业了。这种为了加分、保送而“逼迫”学生竞赛拿奖的做法不仅让专业研究后劲不足,也浪费了资源。
同时,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唿声强烈。
赵文华说,在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被作为一项要求提出,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也有相关精神。在这些背景之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对当前涉及奥赛和科技类竞赛的保送、高考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
■影响
利大于弊给出高考改革信息
从表面上来看,保送加分项目的调整会影响一部分单科突出的学生。但是从长远和整体上来看,调整政策的出台利大于弊。
赵文华认为,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此次政策的调整在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上给出了一个信号:高考顺应素质教育方向又迈进了一步;高校录取有了更多自主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