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东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广州日报报道 十一位北京大学教授上书“校长”,要求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而北京大学官方网站上不仅详细公布了“上书”全文,还一同公布了北大校长对此的正面回应。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发了各方注目。
与教育制度改革相关的方方面面总是很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更遑论此次教授们上书“剑指”招生——在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中它更易牵动人们的敏感神经。本报记者日前在北京大学专访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他是“上书”教授之一,也是有着多年招生经验的教师。
他向本报记者详细讲述了自己“上书”的初衷,而这个看似针对一项具体的高考(论坛)制度设计而发力的举动,其实蕴含着对教育现状更为深刻的忧虑和思考。在文东茅看来,“引导教育发生深刻的改变”才是他们此番行为的真意所在。
11月5日,北京大学11位知名教授,就本科招生改革致信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称北京大学应当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同时,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发出建议的十一位教授包括化学院院长、院士高松,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等。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回复称:来信非常认真,对现行招生方式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改革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做了很好的阐述。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是,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怕考虑不周,因此决定将该建议周知各位,听取意见,以求完善。
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招生工作的文东茅,对招生制度的种种优劣比其他人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招生遇到奇怪状元
2002年,在南部一个省份参与招生工作,更是让文东茅印象深刻。当年的该省高考状元是一名复读生,尽管在分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面谈时给人的感觉却很不好,“你很难与他沟通。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读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将来想做什么,由于是状元,太过抢手,这位考生甚至一度闭门谢客。”
两年后,文东茅再次前往同一省份招生,居然又发现了这位学生,经了解才知道,这名学生无法适应大学课业,又沉迷于网络,多门课程不及格,最后被勒令退学。之后,他再次参加高考,居然又同时达到了北大和清华的录取分数线。
“我想,这样的事情不少参与招生的老师或许都会有耳闻甚至遇到。”他说,在目前的招生制度和程序中,招生老师更多起到专业咨询的作用,想招一个分数较低但你认为优秀的学生不太可能,想把一个高分的但某方面明显不合适的考生剔除也不太可能。
文东茅说,招生的本义应该是挑选出合适的学生,将他们录取到合适的学校和专业上,但现在的情况却使其很难实现。很多学生也是首先考虑上名校,并“服从专业调剂”;同时,由于考虑到最低分数线、社会声誉等诸多因素,高校也基本不加甄别地录取高分考生,但这对于学生和学校都有损害。
上书增加招生面试权重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