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伊俐一集20万。

胡军一集25万。
南海网11月26日报道 日前,光线传媒掌门人王长田在开一个电视剧行业会议的时候,曾经在微博上感慨,“为电视剧行业担忧,前有演员大涨价压力,后有电视台自制剧威胁,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作坊式的项目化运作方式,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前端过度市场化,后端渠道非市场化,等等,今天的推介会会不会是电视剧行业最后的秋天?”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诸多电视从业人员,有人表示,中国电视剧行业在虚假繁荣的表象下,内里基础弱、资源少的大量民营公司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演员纷纷提价 胡军涨到25万
电视剧难做,演员开价高昂是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青菜萝卜涨价前,演员们今年6月份提前就将价格提高了。它直接导致电视剧制作价码全线抬升。6月时,本报记者采访上海电视节时,圈内圈外人都在议论孙红雷(在线看影视作品)当时把出演一部剧的价码提到每集30万是个“天价”,但是现在这个价格已经不算惊人。
一位刘姓制片人透露,目前马伊俐已开价到每集20万,胡军、黄志忠这样的已达到25万每集。至于更大牌的演员,30万的不在话下。与演员涨价相应的,幕后人员也全部“升值”。像高希希(在线看影视作品)导演,现在拍一部戏也已到30万一集的价码。据了解,三年前,如果每集投资60-70万即可以制作出相当精美的电视剧,可以请得动陈道明这样的大腕,还会有几个不错的知名演员。可是现在,70万每集是低成本,每集动辄都要100万元以上,一部20-30集的剧总投资至少需要3000万左右。如此高额投入,对影视公司来说就像一场巨额赌博,因为谁也不知戏拍出后能否收回成本。
电视台自产自销 带来恶性循环
对于演职员工的涨价,很多当事人受访时,都抛出这么一句话,“这是市场的需要决定的。如果我们不值这个价,制作方也不会请我们。”然而,这个“市场需要”事实上有着很多的虚假成分在里面。目前,市场上的影视公司总计有3000家左右,其中部分是“官办”公司,例如各广电旗下的影视公司;还有少量上市公司,超过半数以上的公司则是民营的。
影视公司的“属性”决定了他们对于投资剧集的“气魄”和“胆识”——民营公司下手一向是比较谨慎理性,因为一部几千万的戏对于他们来说投入很大,在影视圈,一两部戏就让一个中小型公司“大伤元气”的大有先例。相较而言,各广电的下属影视公司就是另外一番做事风格,他们对于电视剧基本是在不计成本地投入,因为他们有电视播出平台的充分保障,属于自产自销,再加上电视台本身的广告等收入,重金请些明星大腕加盟是常事,他们也完全承受得起任何失败的风险。而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们,资金充沛请大明星加盟多少会对收视率有促进。另外,为了垄断行业,不少上市公司还以公司股票作为砝码,诱惑演员、导演、编剧与他们进行“垄断”合作。
民营公司不堪重负 唿吁政府政策支持
竞争加强,机制倒退,电视剧购买量降低。如此不平衡的市场状态,令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备感压力,不堪重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