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外表看,这个有着民营、外资背景的电力公司已与国网下属的任何一个子公司并无区别(陈新焱/图)
69岁的德国皮具设计师Winfried Wiemer没有想到,八年前在中国的一个投资,会成为一直折磨着他的“心病”。
这个投资,并非他最擅长的皮具设计,而是中国几乎未对外放开的自然垄断领域——电网——江西南昌开发区30平方公里区域的供电权。
这家公司是中国电网行业中极其罕见的民营企业,Wiemer持有30%股权。公司去年的纯利润600多万,今年初以来已超过1000万,但他却分不到一分钱红利——大股东江西省电力公司不分红。
这笔投资变得味同鸡肋。Wiemer不甘心就这么退出,但留下来,又无法对经营管理发挥什么作用,也分不到钱。
“吃螃蟹”的人
Wiemer是改革开放中,前来中国淘金较早的外商之一。1988年,他就在广东中山市投资了一个皮具厂,此后便一直待在中国。
2002年9月,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团前往中山考察。Wiemer的中国妻子的哥哥、同在中山的南昌人陶志勇参与接待,其间他听说,开发区想建设一个变电站及配套设施,正在找人投资,便动了心。
不过,从未投资过电力设施的陶还是将信将疑,他凭直觉认为,电网非一般产业,民营资本是否真能进入,他打了个问号。
经过进一步了解,陶开始觉得,“这是个机会。”
原来,从2001年开始,江西省政府提出,“主攻工业,江西要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南昌市政府响应这一号召,加快了对工业园区的建设。位于市郊的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此成了重点扶持项目——其实,这个开发区早在1993年就已经成立,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在新政策和中国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带动下,招商引资工作走上了快车道。
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调研员赵永林回忆,到2002年7月,进入工业园开工建设的企业就达到了40家,开工面积占到了园区的30%。园区的配套——尤其是用电——开始赶不上企业的进驻速度。
负责园区水、电等配套的公用事业局副局长陈国银介绍,开发区管委会曾提出,让江西省电力公司加大投入,在此新建一个变电站。但此时省电力公司忙于其他地方的投资,自称“无力顾及”。于是,2002年7月,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江西省电力公司提交了一份申请,希望能自行建设一个220KV的专用变电站和配套设施。
很快,20天后开发区就得到了江西省电力公司的批复。在这份编号为“赣电计(2002)91号”的文件中,江西省电力公司同意了南昌经济开发区自建变电站的要求,并在文件最后写道:希望开发区电网做好规划工作……使其不仅作为一流投资环境的设施吸引外资,而且“本身也能产生经济效益”。
看到这一文件,陶志勇开始劝说他的德国妹夫投资。经过几轮考察,Wiemer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2003年4月,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力有限公司顺利成立。Wiemer通过他在南昌的外商独资公司欧亚灯饰城占股30%;开发区管委会下属的昌北投资公司占股40%;另外的30%则让给了陶志勇一位有电力投资经验的朋友,中山福达电气公司的董事长郭振清。
国网强势入股
一开始的合作是甜蜜的。面对帮助开发区解决了大问题的外来资本,南昌市政府给予了最大程度的热情。11月14日,Wiemer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那时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国王”,来到了陌生的土地,“有鲜花,有掌声,还有大领导的接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