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12月17日讯 纽约长岛绿亩(green area)购物中心,有一家沃尔玛商场。2008年感恩节后的第二天—也就是美国人称为“黑色星期五”的圣诞节购物季节的第一天,这家商场开门的时候,因为人潮汹涌,把看门的门卫给挤倒了。更为恐怖的是,抢购的人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踏着门卫的身子,继续往前冲,直到把他踩死为止。
这个故事,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我们也许会把它当成一桩普通的“踩踏”事件。它也绝对不可能被写进美国消费的教科书。也不值得我在这里再次提及。
时间的脚步退回2个月。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但是直到11月底,人们对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依然停留在“新闻讣告”阶段。看着新闻报道,每个人都在问“危机在哪里?”于是,美国人继续挥金如土,继续拼命购物……绿亩“踩踏”事件,不过是美国人“疯狂购物”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危机爆发的2008年。
我的朋友老邓,来自上海。他既具有典型的上海人工于精打细算;又带有典型的美国人急于消费享受。两者结合,就很自然地把他推到了“黑色星期五”的前列。他对各种打折商品的性价比,了然于心。黑色星期五那天,他会在凌晨二三点,就到他看好的商品的商店前排队,加入“血拼”的队伍。老邓是个热心人,他这样做不仅为了自己还有为了朋友的原因—金融危机前一年,他看到了一款很好的32英寸LCD电视,折扣打得很低,他一口气抢下了两台,帮朋友也买了一台。因为他的经验是:第二年的电器价格,一定是以这一天为指标,不会更低了。
几天前,我再次见到老邓,当聊到他的工作时,他向我大吐苦水。老邓是纽约顶尖的华人珠宝设计师,他服务的公司,一直走的是高端路线,专门向好莱坞的影星们销售珠宝饰物。因为金融危机,昔日挥金如土的明星们不再消费奢侈的珠宝了,因此老邓所在的公司开始转向低端的利润很薄的装饰品市场。“没有加班费却
每天加班,累得像条狗一样!”老邓叫苦道。
我问老邓在黑色星期五的“血拼”中有何斩获。他伸出左手腕,让我看他买的一块日本全自动表。“原价480美元。我175美元就买了,实在划算。”尽管老邓的笑容中透着满意,但是我觉得似乎少了一点几年前一口气买下几件大家电的豪气。看来,此次金融危机,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美国人,包括美国华人疯狂消费的习惯。
今年的黑色星期五,正赶上美国10.2%的失业率。如果说去年,金融危机还是个写在报纸上的新闻,只是影响了华尔街一部分金融机构从业者,那么,今年的失业潮,已经席卷了美国的各行各业。
危机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对危机的应对,取决于对危机严重性的评估,评估结果决定了我们要投入多少情感和智力等其他资源来解决危机。如果危机不大,当然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一个危机过于庞大,大到我们无法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喜欢把他们的头埋在沙子里,进入“休克”状态—不是投入更多而是投入更少资源去解决危机。
美国去年持续的消费热潮,就是美国人这种面对巨大危机,无所适从、“集体休克”的结果。
今年,美国的经济似乎见底了,但也是这个时候,美国人才真正地感受到危机带来的痛楚。
黑色星期五那天,我照例在午后到几家商店看看。在美国电气产品销售的老大 “百思买”(Best Buy)的店里人头涌涌,但是我发现大多数人却是“光看不买”。在我统计人数的10分钟的时间里,我注意有54个人手里提着东西出来,而156人是空手出来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买了东西,而且买东西的人大多买的是小玩意,真正买大件的不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