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孟凡霞) 在经历了两个月的“青黄不接”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央行昨日公布数据,7月份,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环比增加四成,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大幅下行63个基点,预示流动性紧张状况初步缓解。同时,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小幅增加,专家认为,货币政策“主旋律”仍将保持适度宽松。
央行昨日发布的《2010年7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7月份同业拆借累计成交25274.5亿元,较6月份增加40.7%,而同业拆借利率较6月份有较大幅度下降。7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7%,较6月份下降63个基点;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为2.1%,较6月份下降58个基点。
所谓同业拆借利率,是指银行间的短期融资利率,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浮动。如果多家银行手中资金均吃紧,需要频繁向同业拆借,那么该利率会自然上涨。在今年5、6月份,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连续两月大幅攀升,银行业的资金面趋紧程度可见一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客)指出,7月份同业拆借利率大幅走低,意味着市场紧缩的流动性明显缓解,流动性正在逐渐回归常态。“一方面是央行此前连续大幅净投放的积累效应开始显现;另一方面,农行IPO、银行年中考核等特殊事件已经完成,商业银行此前资金面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虽然市场流动性转向宽松,但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可能性依旧较小。鲁政委指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主要考虑经济增速、通胀等因素。7月份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仅为17.6%,创下19个月以来的最低值。据其预测,8月份M2增速很可能回落至17%以下,继续收紧流动性将给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下转第7版)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