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晓建 漫画
从9月30日到11月26日,37个交易日,1900多只股票,沪深两市累计成交14.3万亿。这几乎等同于沪深两市流通总市值的一个天量成交,也意味着约1/3中国当年GDP的巨额财富的再分配机会。
这期间,A股最大涨幅个股(中航精机)上涨127%,最大下跌个股折损29%。最大单个个股成交1313亿(国阳新能),最高换手率723%(江海股份)。每个个股背后应都是机构、个人、上市公司乃至更多方面的残酷博弈。
这期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现实和传说,期货资金、煤炭老板、海外热钱、炒房团队、从谙通政策的神秘国家队、到被人屡屡奚落的国内机构,直至莫衷一是的私募资金,抑或无人见识但人人耳熟能详的热钱,谁是市场真正的主宰,谁又在扮猪吃老虎?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捉摸清楚这个市场,但我们知道,这个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难以捉摸。这是一个机会和风险兼具,梦想和现实共存的市场。一个冷酷无情的斗兽场,一个活色生香的人生博弈舞台。
行情突兀而至
准确地说,行情是在9月30日启动的,但是,大部分人觉出味来,则要到10月8日以后。一个可资证明的信号是,直至10月8日那天,还有不少民间机构处于放假状态。他们甚至还未从国庆的气氛中脱离出来。
业内最大的机构公募基金,则只做好了一半准备。此后披露的基金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400余只偏股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为81.95%,相比一个季度前劲升9个百分点。当季平均股票仓位最高的5家基金公司为中邮创业基金、华富基金、交银施罗德、汇添富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股票仓位都超过89.6%,平均仓位最低的5家公司:诺安基金、中欧基金、融通基金、民生加银基金、嘉实基金仓位均低于72.5%。从仓位形势看,业内分歧很严重。
鲜为人知的是,公募基金这波仓位是在9月中旬刚刚加上来的,更要命的是,当时公募基金更多的加仓是新兴产业、能源等小盘股。而对日后行情崛起的银行、地产等大股票嗤之以鼻。
但在犹犹豫豫半年多后,公募基金还是在3季度末前,下定决心走结构性行情之路了。此后披露的组合情况看,公募基金史无前例在医药、食品等非周期性行业中超配15个百分点的投资,同时在金融、地产、采掘三大周期型行业则低配26个百分点,换算起来就是少买周期股约3500亿元,多买非周期类股2000亿元。这样的历史纪录,是日后行情出现极端性发展的“伏笔”。
与此同时,业内的其他机构也不见得主动多少,年内一直在忙着时而申购、时而赎回跑短线的保险机构,当时也没有过多前瞻性能够显示。来自基金业内信息,就在国庆前,上海一家大型保险机构还从他们那里赎回了一大笔钱,据说这一现象绝不非个案。
相对而言,私募的情况要稍微主动些。这不是因为他们仓位高,而是因为他们规模小,日后加仓方便。至少从现在了解点情况看,10月8日前,对于A股市场重仓的私募基金并不见得很多,满仓的则更少。留在市场里的大多数是否那些“老多头”,每家每户都拿着自己的当家股票,就跟拿着传家宝一样。
券商的自营盘因为“绝对收益”问题,当时也相当部分压在仓位中线上。基金专户投资、年金投资则更不用说了。“绝对收益”的紧箍咒,在行情来临初期的拖累效果非常明显。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