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如果出自寻常人之口,听者可能会一笑置之,并不当真。但生性诙谐的民企思想家冯仑这么一说,大家就要掂量一下其中的分量了。
![](http://img3.cache.netease.com/finance/2010/11/30/2010113009380218243.jpg)
冯仑
“被金钱之外的东西所诱惑”
激发冯仑思想火花的,是前不久让中国企业界骚动了好一阵子的“巴比晚宴”。
今年9月底,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联袂来到北京,希望跟中国的富豪们谈谈怎么捐钱的问题。
喜欢较真的冯仑给乐善好施的“巴比”算了一笔账:比尔·盖茨1975年创办微软公司,一直到25年后的2000年,才开始创办慈善基金会,巴菲特自上世纪50年代创业,到决定捐出名下一半财富,中间经过了50年的思考。
而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家出资成立个人慈善公益基金,普遍都在其创办个人企业20年内。换言之,这批要“接受教育”的人,醒悟得比美国富豪们早。冯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富人们响应“公私合营”的政策号召,敲锣打鼓实行“裸捐”,堪称世界财富史上空前的奇观。令人遗憾的是,那次“裸捐”的结果并不理想。
“其实100多年来,中国富人们做善事的热心并不比别人差。”冯仑说。但历史轮回,如何挣钱和捐钱,又成了新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难题。
冯仑由此引申说,很多创业者和成功的人,看待未来的方法并不一样,一种就是“追求理想,顺便赚钱”,还有一种是“追求金钱,顺便谈谈理想”。冯仑认为,把理想放到赚钱的前面,是当今一个创业者应有的态度,要“被金钱之外的东西所诱惑”。
柳传志和王石,是冯仑推崇备至的两位成功企业家,也是中国企业界公认的财富创造者,但在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联想和万科)中,他们都只是一名小股东,也从未登上任何一个富豪排行榜。
把客户利益、股东利益放到最前面,而不是把个人自身的利益放到最前面,反倒成就了其事业上旁人难以企及的辉煌。冯仑认为,因为他们看到了钱以外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才是真正伟大企业家的境界。
“挣钱是本事 花钱是艺术”
早在3年前出版的那本号称“民营企业心灵史”的《野蛮生长》中,冯仑便专门辟出一章谈“金钱”,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为:挣钱是“本事”,花钱是“艺术”。因为“当今的中国富豪们花钱的难度比挣钱还大”。
冯仑发现,不少中国富人有钱之后,奢侈消费,出手豪爽,动辄花上亿元买豪宅、游艇乃至私人飞机,但这些钱花出去后,并不一定收获幸福,反而因为炫富容易“被人盯上”担惊受怕,失去行动自由和安全感。在冯仑看来,比尔·盖茨就很懂得花钱的艺术,几百亿美元捐出去,在全世界花掉这笔钱,他自己生活却并不奢侈,他花钱赢得了尊重,找到了花钱与幸福之间的平衡,达到了受人尊重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
冯仑总结道,即使在美国,财富拥有者如何回馈社会,也还是一个问题,他们的做法一是坚持个人主义的原则,有钱人自己决定怎么用这些钱回馈,政府不要管;二是坚持有效率地使用这些钱,就像挣钱一样有效率,还有就是坚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安排钱的使用,并用在政府管不到而社会进步又特别需要的那些方面。
大约是受此启发,万通公益基金会应运而生。
2008年,在冯仑的倡导下,万通地产将当年的年度主题定为“绿色公司、企业公民”,申请成立了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这是国内地产业中最早的非公募基金会之一。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