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个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工作的年轻人,紧紧抓住了保险业打破垄断的机遇,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迅速撕开一个口子。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
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鸿儒至今仍对一个场景记忆犹新。当年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招商银行考察时,有个年轻人西装笔挺地站在招行门口,对他发出邀请,“咱们公司是您审批成立的,就在马路另一边,您一定要过去看看。”这个年轻人就是马明哲。
刘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说,“看起来,那实在是一家太小的金融企业:矮矮的一个楼层的门面,几百平米的办公面积,十几个员工。但真正让我记住的,是以马明哲为首的那群年轻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平安之大,是用脚走出来的。20年来,平安人不厌其烦不断创新地行销保险,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数以十万计的庞大营销团队,中国平安位列2010年世界500强第383位,为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第一。20年来,企业发展可谓天翻地覆,但惟一不变的是平安晨会的第一课,内容仍然是集体高唱“平安之歌”,歌词的作者也是掌舵人马明哲。
首吃螃蟹
每天十几个小时都泡在办公室的马明哲,其实也是“潮人”。跟了他多年的Blackberry(黑莓手机)最近被换成了iphone4、ipad,他说,先替大伙儿试一试,如果好使,就跟当年Blackberry一样,在公司普及一下。

马明哲
马明哲对“求新求变”的迫切感,或许已经深入了骨髓。从最初草创中国平安,到之后一系列的改革——开发投连险、建立员工持股、引入外资股东、引进海外人才、并购同业银行、实践综合金融,中国平安无一不是业内“第一个吃螃蟹”。正如蛇口工业区的领导评价所称,马明哲是一个很能学以致用的人,他总是像饿狼一样,不断寻找,一看到好的东西,他都会一口吃下去,变成自己的东西。
但习惯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企业家们,一开始并不能认同马明哲的这些“奇思怪想”。马明哲清晰地记得,1996年,当他提出已经8岁的平安应该给自己请个“洋大夫”,进行一番“望、闻、问、切”的彻底梳理时,种种质疑扑面而来,却难摧他创新的坚定。
不是不赞成“摸着石头过河”,马明哲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前进的方法,但在某些领域或状况下,如果河上有桥,我们为什么不付一点过桥费,然后迅速地通过呢?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少犯探索的错误,还帮我们赢得了时间和空间。那么,什么样的桥梁值得我们付费通过?”
摩根和高盛给马明哲推荐了麦肯锡,那是一家曾帮助诸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行流程再造的世界顶尖管理咨询公司。“建议是挺好,但数百万的‘问诊费’,值不值?”当时反对的声音是很多的,董事们质疑马明哲:平安是不是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去请麦肯锡,美国的经验是不是适合中国?
问诊费虽贵,但若从此脱胎换骨,那就值。马明哲进一步说服董事们,“河水湍急,我们为什么不请懂行的人搭这座桥,帮助我们过河。通过麦肯锡咨询,只要我们加强管理,保单持续率提高1个百分点,营销员脱落率降低1个百分点,或者全国700多个机构平均每年每个机构节约成本3万元,或者少一个机构发生重大失误,这些费用一年就赚回来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