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京辉
杭州网-都市快报12月1日报道 先锋戏剧——这是贴在孟京辉身上的一道商标。忘了是别人贴的还是他自封的,总之在中国,但凡话题涉及“先锋戏剧”,就绕不开孟京辉这个名字。
但“先锋”是个什么样的词汇,似乎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就像当年马原、莫言、余华等人的作品被冠以“先锋小说”之名,却连作家自己都不明白何为先锋。可能只有诸葛亮才明白其中道理,至少他懂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
通常我们将那些难以理解、带有实验性质、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艺术作品——统称为先锋艺术,一个难以归类的品种。但事实上,作为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孟京辉的作品已经成为商业戏剧的主流产品。他的新戏《柔软》,最近在北京票房大卖,场场爆满。比较起来,似乎京剧越剧昆剧等剧种,更像是先锋艺术。
先锋,是这个时代下的尴尬名词。
当然孟京辉不觉得有什么尴尬,就像现在,他坐在对面,脸上挂着那种获得市场认可之后的志得意满,笑着问:“你知道还有谁吗?”没等回答,他自己就给出了答案:“范冰冰!”他说自己刚刚获得上海某刊物颁发的奖项——国家精神缔造者大奖,他和范冰冰等人一起获得了这个听起来气势恢宏的奖项。
这种时候,你不会觉得“先锋”有什么可难懂的,在无孔不入的商业氛围中,“先锋”只是商品标签之一,就跟我们在超市里挑选各种牌子的卫生巾,总有一款适合你。
而孟京辉这个牌子,适合谁?
假装愤怒的孟京辉
没有精神的观众看不懂
孟京辉曾经放话,“只要你走进剧场,我就能把你搞定。”
听上去他对自己的作品信心十足,但如果有观众看完走出剧场,发出类似“不好看”或“看不懂”等感慨,孟京辉马上变得怒气冲冲,“我觉得这些观众挺傻×的,凭什么这么说?”
在孟京辉眼里,这样的评价太简单粗暴了。“我特别愤怒那些动不动就说‘看不懂’的观众,我说中国话,我长中国脸,我也没说金融这些专业的东西,怎么就看不懂了?看不懂是你傻啊!有没有一点美学知识啊!有没有一点精神啊!我看这些人没必要去看话剧了!说是‘外行看热闹’,我这里没有热闹让你看!我希望的是——观众,请相信我,请跟我走。”
抛开作品本身,至少孟京辉对待观众的这种姿态,曾经充满了攻击性,和普遍“以观众为第一服务人群”的商业规则比起来,他确实很先锋。但前天出现在杭州的孟京辉,和以往不太一样,他将已经发福的身子放松地交给沙发,“我是既得利益者,干吗激烈啊?!”
谈及以前对观众的攻击性,他承认自己是在装。“我受过伤,所以只好先把自己伪装起来,或者先发起攻击,才能避免受伤。”就是这个自称被观众伤害过的人,现在开口就说自己和观众是好朋友。“我每年至少要排一部戏,不然观众会把我忘了的。虽然我口头上说‘你爱来不来’,但你总得允许我们艺术家有点傲慢的姿态!”
富人阶层的孟京辉
每天找企业家们要钱
问题回到“先锋”和“实验”这些让孟京辉成名的词汇上来。
早在15年前,就有人问过孟京辉,什么是“实验戏剧”?孟京辉没法回答。15年后,同样的问题,孟京辉还是没法回答,“这不是一个名词,也不是一个形容词,也不是一个概念,没法定义。”再追问下去,他给出的答案是:“应该是一种姿态吧。一个时代的青年激流勇进不断生长的精神,我想这是每个青年人都该有的。如果连这都没有,你活着干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