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却在不久前突然火起来。
中国青年报12月1日报道 出版这套课本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一下子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这让社长赵炬有些发蒙。打电话的人,有些是新华书店负责人,有些是年轻父母,问题大致相似:出版社里还有没有影印的“老课本”系列丛书?
这套丛书,包括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册)、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与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册),一共6本。
上网搜索了一番,赵炬才发现,他们当年出版的这套书,在网上“好评如潮”,但抱怨声从2008年起至今未停。因为在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抱怨的人大多是在问,这本书为什么不继续重印?
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丛书的创意者和责任编辑陈宁宁两年前已从出版社退休。当年编辑这套书时的经历,她已经有点记不清了。不过,时隔5年,书里有些内容,她依旧记得很清楚。
“他们用一些小动物对父母和亲人的爱护,来传达爱亲、亲恩这种意思。用狗啊,猫啊,鸟啊,来比喻人,告诉小孩子,小动物尚且如此,人应该怎样做。”陈宁宁说。她最喜欢的是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因为里面的图特别好,经常用很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主题。
11月24日,她特地从图书馆里借出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四个版本的老课本,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些已经发黄的书,大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刷出版。
打开《商务国语教科书》,前33课的内容中没有一个字,全部是用图画给刚入学的孩子讲述“仪容、慎食、游戏”等日常行为,和“敬师、诚实、公平、公德”等道理。
在第34课,课文里终于有了文字,不过讲的是“夜间早眠、日间早起”的起居之事。而后,才逐渐给孩子们讲“友爱、御侮、勤学、自治”等大道理。
当年,为了落实政府“注重道德教育”和“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新教育方针,叶圣陶、丰子恺和张元济、吴稚晖、蔡元培等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决定做“这担责任的事”,参与编绘、校订或校阅小学国语课本。
在赵炬看来,这些大家在编课本时,不仅用心,而且“很下工夫”。一个家长把《开明国语课本》买回家后,孩子告诉他,“比语文书好,有意思,文章好画好字也好”。一个年轻人原本是冲着丰子恺的画买了这套书,结果书拿回家后,却被当小学老师的母亲看上了,她觉得当年的书“编得好”。
在编辑这些书时,陈宁宁脑子里经常想到的一句话是,“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我们有这个理念在里面的,才编的这个书。”她回忆说。
不过,她最初想到编这套老课本,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开发馆藏”的任务。陈宁宁曾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后来到图书馆下属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担任文献编辑室主任。
2004年,新上任的社长赵炬,启动“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行动,对尘封多年的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开发,要求员工开动脑筋。51岁的陈宁宁在选题会上提出,“是不是可以影印一批民国时期的老课本?”
以前在图书馆做编目录的工作时,这位研究过尼采的哲学系毕业生,很注意发现图书馆有什么长处。也是在那时,陈宁宁知道图书馆有一批民国时期的老课本,不过当时她并没有把这些已经发黄的旧书当回事。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