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嘉宾简介:
于建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这个怪人,身为教授,却以“我农民”、“我们老百姓”自居,常年关注底层社会;给中国官员上课,却忍不住拿着大小官僚学生开骂;跟县委书记同桌吃饭,因不满官僚的拆迁论调,拂袖而去,丝毫不给面子;宜黄自焚事件发生后,江西省抚州市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发传真,再三要求他去上一课,价码随便开。但他就是不同意,“当地都是些贪官污吏,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逼得人自杀”,他怕自己情绪失控,戳着他们鼻子骂娘。
04年重庆万州事件、05年安徽池州事件、06年浙江瑞安事件、07年四川大竹事件、08年贵州瓮安事件、09年湖北石首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除了这些我们比较熟知的群体性事件,其他大小群体性事件在中国爆发的频率现在有多高?有什么特征?主要原因是什么?近几年有何变化?政府目前如何应对?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
于建嵘教授在他的新书《抗争性政治》中,指出,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如何认识这些抗争性的群体性事件,以及合理地释放社会压力、处理群体性事件。
12月3日下午两点,于建嵘教授将做客网易读书,就上述的问题与网易网友共同讨论。
这也是“网易读书公开课”的第一课,欢迎网易网友一起参与到当日的微博现场讨论,也邀请网友以跟帖形式向于建嵘教授提问。
于建嵘观点:
中国农民、工人目前的抗争是利益之争,不是权利之争。
中国的泄愤事件在某些方面讲来也是一个抗争性的表现,不能完全把它归结于骚乱。
稳定压倒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到中国当下发生的问题,是“刚性稳定结构”,难以支持。
必须在一定情况下允许民众的抗争。
网络广场有助缓和公民与政府关系。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