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资本市场的冬意似乎来得更早一些,为此,机构们也早早地选择了抱团取暖。
临近年底,国内各大公募、私募、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频繁现身2011年策略研讨会,而最受机构热捧的当属消费服务业会场。
上周三,在长江证券召开的2011年投资策略会上,包括南方基金、朱雀投资、渤海财险在内的数十家机构云集在其消费服务业的分会场,就连门口亦挤满了听众。相比之下,地产金融、化工汽车等领域的分会场门可罗雀。
“考虑到消费服务业可能会受关注,所以该行业分会场所用的场地是最大的,只是未曾预料会火爆到这种程度。”长江证券研究部负责人感叹。
机构热捧消费服务领域的研讨会并非只有在长江证券的策略会上出现,此前举行的申银万国策略会上同样出现了类似的一幕。
“明年的市场看不透,行情不好捉摸。”成为机构投资者在交流中提及最多的字眼,也因此,卖方研究所成为这些机构求取“药方”的对象。在此背景下,下半年以来备受各大券商研究所力推的消费服务行业成为这些机构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没有配置消费服务业股票的机构业绩可能不太理想。”长江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尤其是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消费服务业受到关注是必然的。”
自货币紧缩以来,央行一系列抽取流动性的组合拳给资本市场带来几番震荡。不少机构尤其是私募基金都表示,看不清市场走势。不过,这些机构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通胀猛于虎”。
担忧通胀高企的心态直接反映在这些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话语中。量化宽松、大宗商品上涨、加息等一系列的导火线使“通胀”成为近期基金公司内最热的词汇。大至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方向,小至各基金公司的市场策略,都体现了机构对“通胀”的重视。
事实上,临近12月,几乎所有基金行业内的创新都集中在与“抗通胀”概念直接相关的商品领域。譬如,仅前日开始进入发行渠道的7只基金中,就有两只直接和商品有关的新基金。包括银华抗通胀主题基金(LOF)以及国联安大宗商品ETF及联接基金。其中,前者为主要投资海外与商品有关的ETF基金的基金(FOF),后者为跟踪国内大宗商品指数的基金。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