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能说得通的理由是拆借
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来交易封闭式债基本就少见,更少见的是,在第一天卖出的债基,在第二天却以同样的价位原封买进。12月1日和2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上就出现了这样诡异的交易。
先卖再买
12月1日,申银万国上海余姚路营业部以0.95元/份的价格卖出了1973万份富国汇利A基金,接盘者为一个机构席位。12月2日,该营业部又以同样的价格,从机构席位中买入了同等份额的该基金,交易金额与前一天完全一致,只是方向相反。
同一时期,该营业部还以同样的手法卖出和买入了7000万份大成景丰A,交易对手同样为机构席位,该交易的价格为0.94元/份,交易金额为6615万元。
“按照同样的价格,卖出的第二天又买回来。而且在市场上买更便宜。”一位基金业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我想不出这么做的理由。如果说对倒,完全可以在相隔很远的营业部开户对倒。这样搞不是很没意思吗?”
除了这两笔交易之外,大宗交易平台上还有一些单方向的交易。譬如,12月1日,中信证券北京白家庄东里营业部以0.98元/份的价格卖出4000万份华富强债,获得3900万元收益;12月2日,该营业部以0.95元/份的价格卖出2800万份汇利A,以1.09元/份的价格卖出2000万份汇利B。12月2日,上述申银万国上海余姚路营业部以0.97元/份的价格卖出8487万份华富强债,获得8266.34万元。
拆借?
如此频繁的大量卖出买入,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尤其是前一天卖出的债基第二天再次买入,似乎不太能够用“资产配置需要”或者“不看好”等原因来解释。
一位市场人士猜测:“会不会是这家机构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向该营业部内的投资者借入了一定量的债券型基金,将其拿到场内市场去交易,获取日间的套利之后,再将其归还呢?”
12月1日和2日的数据显示,汇利A的成交金额分别为107.4万元和18.8万元,场内交易完全无法提供大宗交易平台中的债基套利的空间。
“最大的可能是跟融资有关。”一位长时间专门从事ETF基金场内交易的私募向记者介绍,“这个营业部的交易者短期内需要一笔资金,于是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将债券基金作为抵押给一家机构。大宗交易平台只是这笔债券过户的一个通道。这家营业部再额外给机构一笔现金作为利息。第二天,这个人归还了这笔钱,于是机构再把券还给他。”
他认为,从场内基金的交易量及这两天交易的集中度来看,拆借是唯一可以说得通的理由。债券型基金历来的走势较为稳定,比股票、权证等有价证券更适合作为抵押品。此外,在拆借的同时,不排除有部分基金交易是出于改变资产配置的目的。
那为何两家不在同一个城市的营业部席位同时出现在同期的交易中?从债基交易的品种、时间以及方向来看,最为合理的解释是,他们的背后可能是同一个实际控制人。
“本来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营业部提供一种拆借服务,即提供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和资金对接的平台。”该人士解释,但如果是出于这种情况,作为抵押的债券很难做到这么统一,不同客户对资金周转期的需求也不一样,很难做到同一天归还。
回复该发言